•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抚松、集安、石柱人参三迁之路 未来参路又在何方?

2016-10-13 15:59 作者: 周兴 21370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天地网讯】

  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自古至今,民间广为流传,甚为崇拜。现代研究证明,人参的补益作用是肯定的。人参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并列为上品,日“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所载药方中,有20多个方子用到人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人参也做了比较详细论述。


  至今,不少国内外学者,对人参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对人参的历史品种有较多歧见,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五加科植物人参,枯梗科植物党参、轮叶沙参或阔叶沙参、桔梗等。为什么我会认定五加科植物才是人参?而现在人参的主要产区又在何地?


  探秘从古自今人参为何称之为人参


  人参的称谓


  人参在古代有许多别名和雅号。如:人使、黄参、神草、王精、地精、棒槌、土精、黄精、血参、海腴、皱面还丹、金井玉阑、孩儿参、鬼盖、人衔、人祥等,并崇称之为“百草之王”。人参原名为“使”,“使”本义为药旧,《说文》日:“莅,药草,出上党,莅者也”。《吴普本草》云“人参,一名土精,精者星也”, 《春秋说题辞》日:“星之为之言精也”,而把“莅”解释为“精”或“星”者,这是古字的混谈,时珍曰:“后世凶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百草之王”的称号是从满语中翻译而来的。满族人把人参称作“奥尔厚达”,即草类的首领或头人的之意,汉语译为“百草之王”。


  人参的原植物


  记载药物的书籍,几乎都有人参的记载,但对药物形态的描绘,历史越早,越简单粗糙。后人对药物品种的考定,多以药物的功效、产地、生态以及简单的形态描述综合分析的。


  形态


  形态特征是考订原植物的主要根据。《别录》云:人参“根如人形者有神”,吴普云:“根有手足,面目如人者神”,“人参”虽不能象神话传说那样拟人化,但“根如人”却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药用部位形态信息。李时珍在《纲目》中解释人参别名“人衔”的含义是“其成有阶级,故日人衔。”人参芦头细长,岁岁增节,从药材的真实形状看,人参主根上有数条较粗的侧根,形如张开的双臂或叉开双腿,整体似人形。王继先《绍兴本草》(1159)卷6潞州人参图,应是五加科人参。宋代《图经本草》中绘有人参四图,其中潞州人参图是五加科人参,但其他图为桔梗科植物。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日“人参生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高丽人作人参赞日:三桠五叶”。陶氏所述除花紫色,似乎是沙参、桔梗之类,非人参小花淡黄绿色之实外,其他描述与今用人参相应特征相符。党参芦头短,直根细长;桔梗和沙参分枝少,侧根细;这些都不应是历史描绘的人参特征。


  产地


  最早记载人参产地的是许慎《说文》:“上党药草人参也”;《名医别录》亦日“生上党山谷及辽东”;《唐本草》中云“人参,今潞州、泽州、辽州、易州、本州、幽州、妫州、营州、安东并出,盖其山连互相接,故皆有之也”。《新唐书地理志》中有这砦地方曾向朝廷迸贡人参的记截。后来,由于历经战乱和掠夺,山西上党人参几乎根尽株绝。《纲目》中日: “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皆是辽参。”《本草衍义》云:“人参,今之用者,尽为高丽所出……不若潞州上党味厚体实矣。”高丽见于史书是六世纪初,系高句骊县简称,即今辽宁新宾县,汉武帝时设有高句骊县,不是指公元918年才立国的王氏高丽。古代高丽人是古代中国境内的部族,也不是指十九世纪进入中国境内的朝鲜人。高丽参之名始见于陈嘉漠《本草蒙苓》。七十年代河北省在中草药资源普查时,在晋冀一带采到过野生人参,证明了山西、河北一带人参的存在。


  上述引证说明,人参起源于山西上党潞州,灭绝后,又出辽参、高丽参等,虽然对其形态描绘不一,但人参后来主产于辽宁一带是无可非议的,现在人们仍以东北一带所产人参为道地人参。党参、桔梗、沙参分布面广,而人参则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比较狭小的特殊环境中,在常见与多寡方面,人参与党参、桔梗、沙参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生态


  《本经》中人参别称“鬼盖”,李时珍在《纲目》中解释:“其草背阳向阴”之义,并在[集解]中引“(颂日)多于深山背阴,近椴漆下湿润处”⋯《礼斗威仪》云:“下有人参,上有紫气”, 《太平卸览》引《春秋运斗枢》日:“摇光星散而为人参”,又引人君废山读之利,则人参不生”。所谓“摇光”、“紫气”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森林潮湿气候景观,并非迷信邪说,“废山读之利”指的是滥砍滥伐,森林(生态环境)被破坏,人参绝灭。上述地域环境与人参“喜寒冷、湿润的气候,忌阳光和高温”。的习性相吻合,而党参等桔梗科植物则多生山坡灌丛、草丛中,喜向阳,与人参生境有着较大的差异。


  人参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载日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伤寒论》中论述人参具有“温补、滋润、强壮、强精、保温、增强视力,安定精神”等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人参做了详细论述,认为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自汗眩晕、头痛反胃,阂症、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痹瘘、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等。李言闻在《人参传》中阐发了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这些人参功效与治症的记载,与现代应用的党参、沙参、桔梗之功效差异较大,而与人参的功效以及生、熟用性能之别则基本相同。可见认定古之人参其为今之党参欠妥,认为是现用的沙参、桔梗,更是根据不足。


  人参的历史品种,根据历代本草对其形态描绘,产地、生态环境以及功效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记载,综合分析,应该是五加科植物人参,而不应是桔梗科的党参、沙参或桔梗。


  人参交易集散地抚松万良


  其实吧,目前大家最为熟悉的人参产地抚松万良是人参第三次转移过后才奠定了其历史地位。


  随着人参种植的进一步发展,抚松县在建国后人参种植规模已经开始超过通化地区和新宾桓仁地区。1949年8月,政府通过没收地主参园,在抚松县松江河建立中国第一个国有参场,即抚松县第一参场,随后在抚松县又建立了另外3家参场。从此,开始奠定了抚松作为人参之乡的名称,人参也掀起了第二轮的种植高潮。


  随后,国家又先后在吉林长白、靖宇等地建立多个参场。至此,第三轮人参主产地已转移到长靖抚地区。由于计划经济影响,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90年之前,长靖抚地区的人参种植量都在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抚松从事人参生产的群体最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最高。全县共有人参种植专业户2.6万户.从事人参生产的专业人员达到7.8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65%农民人均收入连续五年在全省、市、县排名第一,2016年已达1.6亿元。参业人均收入达8530元,占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的68%。


  以人参为主的精深加工产品品种最全抚松人参产品种类繁多.现已形成人参活力源、人参超微粉、人参茶、人参皂甙、人参滴丸、参灵康胶囊6大系列79个品种,先后有30多种产品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优秀新产品。


  抚松拥有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投资1.2亿元新建的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集聚和带动了西至辽宁恒仁、新宾.东至延边珲春。北至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等地生产的人参都在此交易.销售网络覆盖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成交额近25亿元。


  人参最初的产地石柱


  明末清初,由于满族人把长白山作为自己的祖居宝地,把辽东人参当做奇珍,禁止外人采挖,药源出现了严重紧缺。从而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人参种植,最早的集中种植区在辽宁省宽甸县振江乡石柱村。并且最初人参种植不是在林下而是在缸里的,这就是“石柱参”的来历。


  到了清朝中后期,满清衰落,对长白山地区的监管放松,人参出现了半官控半私人的发展过程,逐渐把产地转移到辽宁的新宾和桓仁两地。一直到民国初期,辽宁都是人参主产地,几乎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石柱子村还是个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地方,山东有7翁结伴到辽东鸭绿江畔的深山老林里采参,在石柱子村一带发现了许多上等人参,他们把长成的人参带走,小参与参籽则埋在林下栽培,为了以后采参能找到这个地方,就在石柱子村上屯街西的三岔路口,竖起一块2m多高的石柱,同时,在石柱旁还栽了1株榆树,石柱人参由此得名(亦被简称为柱参)。


  后来,随着采参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安家在此,逐渐形成了石柱子村。又传清朝同治初年,从山东来了3个人,人称为“三人把”,他们冲破禁边封锁,联合建了名为“广兴国”的参园,并因此发了大财,于是栽柱参被当地重视起来。到民国初期,全村共有石柱人参3000多帘,年产量200kg,年头最长的达30年,芦长达10cm,体须可达70cm,并出现了石柱人参“三大家”。三家各有石柱人参上千帘,品种也各不相同。此时,石柱人参发展到了一个兴盛期,每年都大量销往营口、沈阳、安东(今丹东)、天津、上海等地,而且在当时东北最大的人参市场——营口,享有“柱参不到不开行”之说,由此可见当年石柱人参在人参市场中的王者地位。“九·一八”事变后,石柱人参生产日渐萧条,年产量下降到100kg左右。


  建国后,土改时从“三大家”没收了仅有的2 000帘柱参变为集体财产。由于未受重视,到1955年初级社时,柱参仅存200帘。60年代发展到700多帘。70年代由于收购价格过低,栽柱参不如普通园参效益好,很多人主张砍掉柱参栽马牙参,当时的老村长赵文采极力保护,才存留了不足200帘,使柱参免于绝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政策指引下,石柱子村村民重新重视起先人为其遗留下的宝贝——石柱人参,把这“园参之冠、国之瑰宝”当作发家致富、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拳头产品。现在,石柱子村有80%的农户养柱参,石柱人参总生产规模2 000亩,2.2万帘,年产鲜商品参500kg。所产柱参除销往我国南方外,还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年收入近500万元,石柱人参已成为石柱子村致富的支柱产业。


  石柱人参具有芦细长、体短灵、膀头较圆,皮老质实,横纹深而细密且主要集中在体的上半部,须细长,柔软,清疏,须根上生有珍珠疙瘩,体形千姿百态酷似野山参,因质好效高而被尊崇,因量少年长而显珍贵,驰名中外,深受消费者欢迎。


  通化集安不想被遗忘的第二次迁移主产地


  种植过人参的人都知道,在还没有大规模大田种植之前,人参几乎都是林下种植的,而且从前也没有那么多的农药来杀菌。因此,人参栽培过的土地,几乎要30年以后才能再次轮做。随着新宾和桓仁参土(宜种人参的林地)消费殆尽,在民国期中期,人参开始向吉林通化地区转移。主要在通化周边地区和集安县,白山地区的靖宇和抚松也开始有小规模的种植。在民国时期,通化地区的产量后来居上,接近辽宁产量,两地共同占了全国总产量的90%。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入东北后。参农困苦至极。伪满洲国时期,日军为消灭抗日武装力量,实行归屯政策。出动大批军警,强迫散居各沟各岔住户“归屯”。建立“围子”,参户无法经营,使大批参冈荒芜。伪康德元年(1934年),全县人参面积为15000帘。年产水参13380公斤.到了康德三年(1936年)参地面积急剧减少,产量大幅度下降。全县栽参减少到10000帘,产量下降到7920公斤。人参产值,1934年为71360元(伪币),1936年仅为42768元。有些大参户趴参作货卖掉后,便举家迁往山东。有些参户归屯后。参园废弃。康德六年(1939年)日军为扩军备战对参业实行了各种名目繁多的征税,有出山税、交易税、所得税还有“参业组合”费以及参业公债。同时还实行人参统购、出荷、预购贷款(月息2分)。据1946年lO月台上乡向县政府呈报《伪满人参贷款回收状况》记载:台上、横路等6个村预购贷款14500元。当时90%的参冈都集中在少数地主、汉奸和投机商手中。严重阻碍了人参的发展。


  解放后集安县参业有了很大的改革。1946年全县参农618户,栽参28250帘.年产水参24300公斤。1947年土改时.没收了敌伪汉奸参业资本归国家所有.在花甸子建立了“辑安县公营罔参制造厂”。没收地主参同归贫苦农民所有。对发展人参资金有困难的.政府大力支持。发放贷款、减税,收购人参只缴纳5%特产税。194年。参农增加到ll750户,人参发展到36700帘。年产水参2805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集安县参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全县人参发展到4万帘,年产水参3万公斤。1953年,参业生产开始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建立了集体参园。1955年在台上乡东明村建立了“辑安县国营第一参场”。年末,全县有参户5283户,参80900帘。1956年,基本实现了参业集体化。集体参园由原有24个乡,增加到31个乡(镇),人参总收入占农副业总收入的21.3%。1958年9月在爬宝村建立了“国营第二参场”。1959年6月,为开展人参科研工作,在国营一参场设立“辑安县(今集安市)园参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人参所,也是吉林省最早设立在县一级的研究所。到1959年底,全县人参栽培面积比1949年增加三倍。60年代参业生产平均每年递增1.6%。参地布局开始变化,由老岭后的新开河、苇沙河流域扩展到老岭前的鸭绿江流域,人参栽培面积有新的增长。到1975年的栽培面积,已比1971年增长25%。1979年5月。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在吉林省集安县召开全国人参生产座谈会。在会上以史实认证.最后确认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原产于辑安县(今集安市),否定了石柱沟引进的说法,验证了长期以来集安边条人参的独特品系。确定了商品参的质量、价格与收购标准。会后下达了《人参商品规格标准及价格安排的通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安参业有了新发展。栽参面积比1971年翻了一番。产量增长1.3倍。人参产值达百万元以上的有4个乡。十万元以上的有28个村。


  黑龙江已经是园林参最大的产区


  人参的第四次产地转移任然脱离不了30年轮作规律。在长靖抚地区人参种植土地开始匮乏后,大约在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以及人参需求的第二轮高峰到来(提取人参皂甙在国外开始成熟)。大量抚松种植户开始去吉林敦化、延吉和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寻找合适的土地种植人参。到了2000年以后,黑龙江、敦化、延吉三地产量已和传统的长靖抚产区各占一半。


  到了2000年以后,由于种植技术的飞速提高;再加上黑龙江的土地面积广阔,成本远远低于传统人参产区,因而人参在黑龙江开始大规模扩种。目前黑龙江的产量已和吉林(包括长靖抚地区,敦化和延边地区)全省之各相当,即各占50%左右。预计2017年以后,黑龙江产区的面积会全面超越吉林,甚至可能会达到全国种植面积的90%以上。


  人参目前在国外(日本和韩国)都是大田生产,不再去毁林种植。近些年国内也在学习大田种植,但是还有一定技术瓶颈,暂时无法替代林下种植。如果人参在未来30年还没有完成大田种植推广的话,估计下一轮的主产区就只能去内蒙古或者俄罗斯发展了。


  说在最后的话


  不论产地如何变化,中国人参依然难以摆脱卖原料的困境,徒有资源,握有金山却在要饭的境地如何摆脱?食用?药用?提取?深加工?也许都是出路,但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种出优质人参原料才是第一步!就目前来看,毁林种参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回报上并非最优选择!看来要改变人参的局面,依然需要科技这第一生产力!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中药饮片的定义明确为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的处方药品,并明确了“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后,均称为‘饮片’;药材必须净制后方可进行切制或炮炙等处理”,从而以国家药品标准...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赏桂花,中秋节习俗多,神话传说也不少——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习俗和传说里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元素,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小时候过...

洪连是一种生长在高原地区的珍贵草药,其极具独特的药用价值被藏民世代传承。每年的收获季节,藏族医师们会亲自前往险峻的山脉和深邃的峡谷中寻觅洪连的踪迹。它富含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百病...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时间一晃而过,仿佛昨日才刚刚迎来春天,马上又到清明节了。清明节是春天倒数第二个节气,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彼时万物皆显、草木吐绿,就连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

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扎木镇东若村天麻野生抚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原始森林里正孕育着波密藏天麻。林地底部的土壤处,分区嵌着许多红色、蓝色、黄色的小牌子,犹如一片隐匿的花海。“这是我们插上的种植牌,主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