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多雨潮湿,很多东西都容易因为高温潮湿而变质,中药材也不例外,中药材储存不好,就会发生药材发霉变质,尤其是那些具有特殊性质的中药材,更应该值得我们注意。中药应该如何存储呢?
中药材的品种多、门类广,有植物的根茎、花实,又有动物的肢体、脏器,亦有矿产加工品,其质地不同,性质有别。因此,不同中药材对储存环境条件要求也不同。如芳香类药物气味易于逸散,动物类药物易于虫蛀,甜味的药物多易生霉,含糖分较多的药物易于吸潮等。
中药材的含水量超过15%时,容易发生虫害、霉变等变质。因此含水量高的药材,要借高温、太阳、风、石灰干燥剂等力量.选用晒、晾、烘、微波、远红外线照射等方法,将含水量降到15%以下。
降低中药材含水量最常用方法是:把药材摊在席子上,摆在太阳下晒。有条件的可用架子把草席架空。对于一些含水分或淀粉较多的药材,如贝母、百合、延胡索等,应先用开水烫煮或蒸;再在太阳下晒。有些药材不耐久晒,如麻黄,久晒后有效成分的含量会减少,应放在通风的室内或遮荫的棚下阴干。
值得注意的是,药材在干燥前都要充分散开.使其干燥均匀,避免局部含水量超标发生霉变。同时为了保持药材的纯净度,干燥室应清洁通风,干燥器械要干净无污染。
根据不同药材性状的不同,中药材的储存方法、条件也就不同。如:
蛇、虫等动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在中药中占有相当比例,有不少动物类药材更是临床不可或缺,如乌蛇、虫、僵蚕等,但是动物类药材储存中极易虫蛀而废弃。此类药材以往多采用先酒制或炒制后再储存的办法,但储存一定的时间仍可发生虫蛀,造成较大浪费。
研究表明,寄附于这些虫类药材上的虫卵,其孵化、生长、繁殖的季节多从5月份开始,我们可以在4月底或5月初将其晾晒1-2次,然后分别置小缸或其他容器中,以新鲜生石灰粉覆盖。量大时可分层相间放置,亦可视具体情况,将上述几种药材分别以小竹筐盛装,再同放于石灰缸中覆盖、封口。使用时取出,筛去生石灰即可。
人参等名贵中药材的储存。人参、西洋参为常备贵重药材之一。但在贮存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虫蛀造成浪费。目前有关储存的方法比较多,一般随贮量的不同而异。量较小时可采用乙醇法储存。选择大磨口瓶,瓶内底部加一纱网,装入人参或西洋参,随即加入人参或西洋参1%量的95%乙醇,再加盖密封,则参药经久不蛀,新鲜如初。
防潮湿是关键的容易发生霉变的玉竹、苁蓉类药材。有不少单位在储存这类药材时是在霉雨季过后再行水洗晒干,但此举往往造成水溶性成分的流失,而影响疗效。比较好的保存方法是,在霉雨季节来临前,将这类药材充分晒干,置于适宜容器内加入滑石粉覆盖。滑石粉质重细腻,性质稳定,在炮制学上常作为烫炙水蛭的辅料。用于贮放这类药物可收到较好的防潮防霉效果。
易受虫蛀的大枣、龙眼肉等根果类药材控制储藏温度是关键。很多单位在夏季储存这类药材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其主要原因是温度与湿度过高,如果温度控制的较好,可杜绝虫蛀的发生。一般来说,当室温低于25℃时即可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还可以将这类药物晒干装袋密封,暑季来临时即可转入地下室或防空洞中,利用地上与地下温度差的悬殊,既起到类似冰箱的作用,又克服冰箱容量不足的矛盾。
责任心是储存马钱子类药物的关键。马钱子类药物主要是含毒性,这类药物主要有马钱子、巴豆、木鳖子等,在贮存过程中,一般不变质。但因其毒性大,保存时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照剧毒药品的管理办法之规定加强管理。
还有香气外溢的麝香类药材也要注意。麝香之香走窜,冠于群香之首。类似之物尚有安息香、苏合香等。在保存时须特别注意密闭、低温、避光。应先将其装入塑料袋,再置入棕色磨口瓶中,以蜂蜡或石蜡封口,于冰箱内2~ 8℃保存,效果较好。此外,有些高价药材容易生虫、发霉,如人参、虎骨等,应密封保存,用石灰保持药材干燥。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
摘要:随着医疗服务机构不断推动中医药的服务质量,中药材和饮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中药材的合理保存是药物价值实现的根本。探讨分析构建中药材和饮片贮藏养护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结合实际中药材不同的特征和疗...
成品储存期:中药材基础上+6~12个月根茎、根、皮类、藤木类:18或24个月,易泛油、发霉、虫蛀的为12个月附:一、储存条件常温库:温度0~30℃,相对湿度45~75%RH,定期通风、排湿......
GSP要求,企业应当根据药品的质量特性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并符合以下要求:(一)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药品,包装上没有标示具体温度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贮藏要求进行储存;(二)储...
摘要:中药材与中药饮片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品质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采收、储存、加工等过程中可能引入外源污染,造成药材品质劣变。目前,我国中药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但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