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两省药监局共同发布!一药企使用不合格复合膜被罚2万元

2021-05-19 14:06 作者: 新浪医药新闻 11361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5月18日,吉林省药监局、黑龙江省药监局公示两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吉林省东盟制药有限公司使用不合格的聚酯/铝/聚乙烯药用复合膜被罚2万元。哈尔滨松山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劣药中药饮片“南柴胡”被处罚1.353万元。


1、吉林省东盟制药有限公司使用不合格的聚酯/铝/聚乙烯药用复合膜被罚2万元。



       吉林省东盟制药有限公司使用通化市百利克朗思包装有限公司生产的聚酯/铝/聚乙烯药用复合膜(批号:2003079),经吉林省药检所检验、复验,"溶剂残留量(甲苯)"项不符合规定被处罚。


       吉林省东盟制药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8日从通化市百利克朗思包装有限公司采购聚酯/铝/聚乙烯药用复合膜(批号:2003079),3098.5kg,使用357.96kg,库存量2738.81kg。


       当事人使用该批次复合膜生产复方氨酚烷胺片4批(批号:18-200907,18-200908.18-200909,18-200910)共计165672盒,其中留样观察72盒,剩余165600盒于2020年11月10日全部销往吉林恒帝药业有限公司。


       吉林省东盟制药有限公司对销往吉林恒帝药业有限公司的上述4批复氨片主动发起召回程序,召回数量为0。


       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管理办法》第二条“生产、进口和使用药包材,必须符合药包材国家标准。(药包材国家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规定。


       当事人使用不合格聚酯/铝/聚乙烯药用复合膜(批号2003079)的行为违反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局令第13号)第二条“生产、进口和使用药包材,必须符合药包材国家标准。(药包材国家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规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局令第13号)第六十五条“对使用不合格药包材的,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停止使用,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已包装药品的药包材应当立即收回并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处理”的规定,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给予如下处罚:


1、停止使用不合格的聚酯/铝/聚乙烯药用复合膜;


2、并处罚款2万元。


2、哈尔滨松山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劣中药饮片“南柴胡”被罚1.353万元。



       哈尔滨松山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劣中药饮片“南柴胡”(批号:20180601),不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规定。依据2015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和2019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进行处罚。给予处罚如下:


1.对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


2.没收2019年12月1日之前销售劣药的违法所得4510.00元。


3.处2019年12月1日之前销售劣药货值金额2倍罚款9020.00元。


合计罚、没:13530.00元。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0185688,邮箱:kefu@zyctd.com。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为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我省药品监管部门和检验机构对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实施了监督抽检。现将本期药品抽检信息通报........

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常规检查中发现,楚雄瑞达康医药有限公司存在企业关键岗位人员不足、检验设备与产品检验需求不匹配、部分检验数据管理不到位、生产管理不足等问题。根据《药品检查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基金报记者赵心怡南深斥资6.6亿元,云南白药拟6.6亿元收购聚药堂100%股权。8月15日晚间,云南白药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有限公司拟以6.6亿元现金收购聚药堂100%股权...

5日下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专题发布会上,针对“中医药在基孔肯雅热的防控方面有何优势”提问,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进行了解答。张忠德称,基孔肯雅热是由于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

编辑说:近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十起药品领域欺诈骗保和违法违规案例。这是国家医保局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用药品追溯码打击回流药专项行动以来,公布的第二批典型案例,涉及倒卖医保药品、串换药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