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节气中蕴藏的中药冷知识

2025-08-06 10:05 作者: 网络转载 1437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人指导农事的智慧结晶,更蕴含着中药采收与养生的“时间密码”。许多中药的药效、采收时机乃至药用价值,都与节气有着隐秘的关联,其中藏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本文带你解锁节气与中药的独特羁绊。

雨水与茯苓皮的约定

茯苓皮比茯苓更擅“祛湿”。雨水节气湿气渐重,人体易受“湿邪”困扰。多数人知晓茯苓能祛湿,却少有人关注茯苓的外皮——茯苓皮。茯苓皮是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与茯苓相似但更偏重“利水消肿”,尤其适合雨水节气因湿气导致的四肢浮肿、皮肤湿疹。古人认为“皮以治皮”,茯苓皮轻浮走表,能直接驱散肌表湿气,而茯苓则更偏向健脾渗湿(治内里湿气)。

桑螵蛸的“最佳采收期”藏在惊雷里

惊蛰“雷动虫醒”,而一味与“虫”相关的中药——桑螵蛸,其采收时机正与惊蛰紧密相关。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即螳螂卵的“保护壳”),多附着在桑枝上。惊蛰前后,虫卵尚未孵化,卵鞘中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效成分最为饱满;若过了惊蛰,虫卵孵化后,卵鞘会变空,药效几乎消失。桑螵蛸虽为“虫制品”,却能补肾固精,尤其适合惊蛰后“阳气升发却不稳固”导致的遗精、尿频,是“温而不燥”的冷门补药。

“一生只等这一时(小满)”的夏枯草

小满节气,夏枯草的果穗正饱满,这是它“入药的黄金期”,错过则药效锐减。夏枯草得名于“夏至后即枯”,而其药用部位是带花的果穗,必须在小满至夏至前采收——此时果穗刚抽出、颜色紫黑,所含的三萜类、黄酮类成分最高;若过了夏至,果穗枯萎,有效成分会随植株衰败而流失。夏枯草虽“苦寒”,却能清“肝火”。小满后天气渐热,人易烦躁、目赤,用夏枯草煮水代茶,比常见的菊花更能针对性缓解“暑热引发的肝火”,只是因味道偏苦,少有人日常饮用。

夏至“半夏”生

半夏是夏至前后采收的药材,名字由来颇具深意——“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礼记》)。古人观察到它总在夏天过了一半时生长旺盛,因此得名。更有趣的是,半夏有毒,但经过炮制((如姜半夏、法半夏)后,能变成燥湿化痰的良药,堪称“夏日祛痰小能手”。

小暑的“驱蚊中药团”

藿香、佩兰、薄荷不仅能泡水喝,晒干后装入香囊,便是天然的驱蚊包。古人没有蚊香时,就靠这些“香药”驱蚊,气味清新不刺鼻,还能提神醒脑,是老祖宗的“夏日防蚊智慧”。

这些冷知识的核心,藏着古人“顺时采药、应时用药”的智慧:中药的药效与生长周期、节气气候深度绑定,采收于“当令”,才能最大化保留其“天性”;而养生用药,也需顺应节气的阴阳变化——这正是中医“天人相应”理念的生动体现。下次在节气转换时,不妨留意身边这些“藏在节气里的中药”,或许能发现更多传统智慧的细节。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中药材天地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的标尺,更是农民们预测天气、安排农事的重要依据。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携带着自然界特有的信息,指导着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今日,我们迎来了秋季的最后一...

中药故事——芍药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种植、加工中药材技术。但每味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华佗一棵芍药,他就把...

原标题:新华深读|老字号焕新:“和100多年前的人用同款”,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平均“年龄”近140岁的中华老字号,近来引人注目地强势回归了。“居然你还在!”那些老年人心头的“白月光”、中年人的...

牡丹皮为牡丹的根皮,味苦辛,性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关于牡丹皮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一千多年前,苏州虎丘山下有一织绸好手名叫刘春。随便哪种花哪种鸟,她只要看上两眼就能织出来。她所织出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