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岩草假麻黄案引发医不识药的思考

2016-08-08 14:15 作者: 编辑:周兴 7098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天地网讯】

  清代假麻黄案


  2000年仲秋,在庭院赏月,时皓月当空,金风送爽,笔者央求先生讲说杏林趣闻以助雅兴,先生微笑俯允,思索少顷,遂娓娓道来:清代福州西门外某老妇患病,请医辨治,为伤寒太阳证,处方麻黄汤,用麻黄三钱(约10g)。某药店恰巧麻黄售罄,老板为顾全招牌,不敢说缺药,,而把岩草(俗称席草,与麻黄形似)冒充麻黄。服药后无汗,次日又请原医看,症状如故,,认为病重药轻,仍用原方,加重麻黄为四钱,但仍无汗出。第3天再加重麻黄至五钱,此时真货已到,照方配给,服后大汗不止,虚脱死亡。家属告入知县王绍兰处,罪及医生。医生辩解说,太阳表实证用麻黄汤无误,初用麻黄三钱、四钱,不得汗出,医疗过程并无重大变化,才逐渐增至五钱,何以突然致死?必事出有因。幸亏王绍兰尚能明察,检视3次药渣,发现药店2次以假药蒙人,于是水落石出。


  引发思考


  多年之后,随着学问的积累与经验的增多,我才逐渐领悟到这则故事蕴涵的多种深层意:假药、劣药害人不浅,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无庸细说,但往往医患者不知系假、劣药所致,于是贻误病情,发生医疗纠纷,而医者也以为是医疗失误,严于律己者则往往自责“才疏学浅”、“粗工”、“庸医”。不仅药物不得互混,即便同一药物,花、叶、茎、根、皮、果实也有差异。如麻黄(茎)发汗,根止汗, 又如滇三七、川黄连、藏红花,若非道地药材;野生参改为移种参,桑寄生若改为其它寄生,怀牛膝而以川牛膝代替,均可影响疗效。所以先生处方均不厌其烦,一一注明。


  先生曾指出,药物用量在处方中举足轻重,每每因一味药物用量改变,方名和治疗意义就有不同。如麻黄汤中麻黄量独重,为主药;若量小即不成其为麻黄汤。 又如,通脉四逆汤证较四逆汤证更为严重,所以取其方而变易其法,加重姜附量以通达内外阳气。因此,先生处方用量遵循,用药太过不及皆非适中-的见解,如麻黄常用量6-10G,柴胡常用量10-20G。 例如妇外感2日,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遍身骨节酸疼,无汗微喘,属麻黄汤证,因患者年逾五旬,且性情忧郁,故麻黄仅用10G,且分作3次服,仅1剂而愈。


  要十分精确地把握药物用量,并非易事。所以,药物迭增法如麻黄由三钱增至四钱、五钱,有时也不失为一种小心谨慎的用药方法,先生在应用大剂量或某些峻猛或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川乌、附子、肉桂等也常考虑这种方法。


  麻黄发汗,这是古今医家所公认的。 但发汗的多或少,则因人(体质、病情等)因时因地而异。 我学习先生临证医案,发现患者服药后一般仅微汗出而愈,绝对没有大汗不止,虚脱而死者。我曾在36h内服完2剂麻黄汤(麻黄用量计20G),几无汗出。 可见麻黄是否属峻汗药,尚需进一步研究。病情的转归(好转、痊愈或恶化),涉及许多因素,有些甚至是意料之外的。上述,岩草假麻黄案患者也许是服用过量麻黄所致,但必需排除暴饮暴食、食物中毒、七情过激、放纵情欲、毒气、其它药物中毒等诸多因素。因此,医者遇到此类突变,一定要冷静分析,明智处理。 何况,根据先生经验,,大汗不止,用独参汤、生脉散之类,往往回天有望。


  言近旨远,发人深省,先生可谓善于引导后学。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的标尺,更是农民们预测天气、安排农事的重要依据。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携带着自然界特有的信息,指导着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今日,我们迎来了秋季的最后一...

中药故事——芍药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种植、加工中药材技术。但每味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华佗一棵芍药,他就把...

原标题:新华深读|老字号焕新:“和100多年前的人用同款”,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平均“年龄”近140岁的中华老字号,近来引人注目地强势回归了。“居然你还在!”那些老年人心头的“白月光”、中年人的...

牡丹皮为牡丹的根皮,味苦辛,性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关于牡丹皮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一千多年前,苏州虎丘山下有一织绸好手名叫刘春。随便哪种花哪种鸟,她只要看上两眼就能织出来。她所织出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