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真伪鉴别 正文

分享

中成药企业所需的连翘是哪一种?

2024-03-07 14:10 作者: 网络整理 60662浏览 0评论 1 0 举报

【摘要】

《药典》收载的成方制剂中,含有连翘的有79种。维c银翘片、双黄连片、午时茶颗粒、小儿感冒颗粒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并使用量较大的药物。于是连翘提取物就很需要,于是就有不法商贩收售提取后残渣。

 

【概述】

连翘,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木犀科连翘的应用始于宋代。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被誉为“疮家圣药”。

《本草纲目》摘录了三种释名:

其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故名。

其子折之,片片相比如翘,应以此得名耳。

本名连,又名异翘,人因合称为连翘矣。

目前,药材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山西约占全国的40%。

 

【正品】

■ 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习称“青翘”。

 

640 (1)

 

特点:

表面小斑点较少

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

多不开裂

表面绿褐色

 

■ 果实熟透时采收,习称“老翘”。

 

640 (2)

特点:

表面小斑点较多

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

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

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

种子多已脱落

 

【非正品】

 

■ 1.提取后残渣

640 (3)

特点:

药材多破碎,不完整

颜色较浅,黄褐色

内表面无光泽

无苦味

 

■ 2.未成熟果实

640 (4)

其实行业人大多认识,右侧表面没有的小斑点的是未成熟果实。前文说过,连翘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所以谁采到谁卖钱,这样就导致产地“抢青”现象十分严重。很无奈,其实这个时候的果实正处于生长期,重量及有效成分含量都在快速上升。提前采摘,产量低,药效也低。这种问题,也只能看相关的管理部门了。

 

【讨论】

 

■ 去连翘心的问题

 

过去,连翘壳(果皮)和连翘心(种子)习惯分开入药,也就是两种药。所以留在连翘壳里的种子被很多中医认为是杂质。所以药店就不收带心连翘,所以药商就筛去种子,所以价格就上涨。没必要。药典性状项说:青翘“多不开裂……种子多数,青绿色,一侧有翅”。明确说明里面要有种子。老翘 “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注意,是自行脱落,不是人为除去。所以药典连翘检查项中的“杂质”肯定不是种子。药典对连翘浸出物的规定:青翘不得少于30.0%,老翘不得少于16.0。浸出物含量是疗效的标志之一,青翘几乎是连翘的两倍。

 

有研究证明,连翘种子里有效成分连翘苷的含量也高于果皮。因此多花钱买次货实不必要。

 

换一个角度,作为药店就可以采购带心连翘。不违反规定,药效可能更高,还能降低成本。

 

【药典】连翘

 

基源: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是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是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性状:本品呈长卵形,稍扁,长1.5-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和多数突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脱落。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突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平滑,具一纵隔;质脆;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用于痈疽,瘰疬,乳痛,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人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6-15g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硫磺熏蒸是中药材的一种加工、养护方法,已经应用了1个多世纪。这种方法要求硫磺用量少,在梅雨季节使用,且熏蒸后隔一段时间再上市销售。现在普遍存在过度使用的现象。【目的】①防腐硫磺是一种黄色或淡黄色...

功能主治:味辛,性平。归肝、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用于痢疾,泄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湿热黄疸。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

前阵子我一朋友破防了(不是我)自己喝了这么久的红豆薏米水里面的薏米居然是假的!!!!“明明薏米不怎么贵啊,这也有假?”有的!!而且很不好认!!老规矩猜:下图哪个才是真薏米?▲图:薏苡仁和草珠子诶...

导语:明代药学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贸易辨假真》中提到这么一句民谚:“卖药者两只眼,用药者一只眼,服药者全无眼。“意思是药家两眼,一只眼辨知药物真伪优劣,另一只眼盯着医家用药需求。医家却只知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