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野生中药材作为天然资源,其储量始终与生态环境、采挖强度紧密关联。随着野生资源的逐年枯竭,货源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便会率先通过价格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稀缺性推动野生药材价格一路走高,既直观反映出资源的紧俏程度,也为产业转型埋下伏笔。
此时,那些兼具市场洞察力与实践魄力的商农,往往能敏锐捕捉到潜在的发展机遇。面对野生资源不可持续的困境,他们投身于家种化的探索,从而出现 “野生资源枯竭→价格上涨→家种探索→规模化种植→生产过剩→价格下跌→种植调减”的周期性轮回,正是野生中药材成功实现家种化的典型路径。它既体现了市场自我调节的内在逻辑,也折射出中药材产业从依赖自然到主动可控的进化过程。
这就是野生变家种成功的必然结果,近几年的代表品种:重楼、白及、猪苓等。
一、白头翁目前产区产能与质量现状
白头翁以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入药,在清热凉血、解毒止痢等方面疗效显著,以下是各产区产能与质量现状:
野生资源:
东北产区:以野生资源供应,随着多年采挖,资源呈缩减状态,但本地所产含量不高,价格相对低,目前产区统货报价在52-53元之间,一般不符合《中国药典》执行标准。
河北产区:野生资源主要产在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随着多年及高价刺激采挖,资源逐年减少,因本地所产货源含量偏高,一般情况均能符合《中国药典》执行标准,所以报价也高,最高期报价在135元,目前统货报价在115元。
上图为:野生白头翁
河南与陕西产区:白头翁资源量不大,随着采挖,可供量减少,每年仅有少量货源产出,当地货源含量相对较高,目前产区统货报价在一百多元。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白头翁野生资源确实在减少,产区商家多反映,每年货源产出量均不大,尤其是合格货。
家种货源:
2016年,合格白头翁统货报价在70元上下,随后行情一直上涨,最高价涨至130-135元,而造高价的原因就是野生资源的逐年减产,货源供应偏紧局面所致。
高价刺激家种发展,但以野生资源为代表的产区并无发展,家种货主要分布在河北产区,以保定安国周边与石家庄市行唐县周边为主。
二、白头翁市场需求与供应情况
白头翁,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其药用价值在历代医典中均有明确记载。白头翁其性苦寒,能清泻体内热毒,传统常用于治疗热毒引发的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症,同时也是治疗痢疾的药,尤其擅长清泻大肠湿热和血分热毒,对湿热泻痢、热毒血痢效果显著。
上图为:白头翁个子
从市场需求来看,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白头翁的年需求量稳定在550吨左右,为产业链的供给端提出了明确的产能要求。
然而,在货源供应层面,白头翁长期以来高度依赖野生资源,野生货产出量是市场供应的主力。但随着多年来无节制的采挖,已导致野生白头翁资源量的萎缩,野生白头翁的产能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其产出量与550吨的年需求量之间产生缺口,难以长期支撑市场的稳定供给。
在此背景下,为破解野生货源供应日趋紧张的困局,推动白头翁从野生依赖向家种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
三、家种白头翁种植大面积发展中
家种白头翁早在多年前已经进行人工培育,起初是引用野生种子进行种植,然后进行驯化,目前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
家种白头翁前几年多是小叶货种植,因含量不高,随后又引进了大叶白头翁,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增,其种子价格从前几年的一千多元,回落至目前的一百多元。
上图为:野生白头翁饮片
大叶家种白头翁处于春种或麦收前(新种子产出后)种植的品种,亩用种子2-3斤,生长期为3-4年,亩产干品近300公斤,(当前市场价格在100元/公斤上下),由于种植亩效益理想,近两年农户种植积极性较高,种植面积较大,尤其是今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几千亩,这疯狂的种植面积背后将会对本品后期行情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值得深思。
家种白头翁种植虽已成功,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白头翁中的白头翁皂苷含量不得少于4.6% ,浸出物不得少于17.0%,水分、灰份都有检测值,另外还有多项农残检测项。
大叶白头翁2024年与2025年种植面积较大,按生长期3-4年计算,2026年产出就会有一些量,2027年产出量就会增多,届时看市场对家种货的认可度(目前大家说法不一)。
四、未来行情预测
(一)短期表现:
家种白头翁已经规模化种植,但大批量货源上市还需一段时间,在当前野生资源枯竭的状态下,家种货源未大量产出时,其行情不会出现大幅回调。
(二)长期趋势:
从长期来看,随着家种技术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对于这个年需求量仅有几百吨的品种来讲,供大于求是必然的,则若家种白头翁能够符合药典执行标准,从而家种货就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其行情将会随着货源供应量随之调整。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