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刘红卫:《学习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六,统一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规程

2025-04-30 13:48 作者: 刘红卫 169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中药材GAP不仅是质量管控的工具,更是中药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六统一”+“可追溯”是新版中药材GAP的重要亮点,也是新版中药材GAP建设规范化生产基地的核心要点。关注“关键环节”是新版中药材GAP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


       前五篇(刘红卫:落实推进GAP对中药行业和企业有啥好处)(刘红卫:中药材GAP生产基地怎么统一规划)(刘红卫:中药材GAP种子种苗或其它繁殖材料的统一供应)(刘红卫:中药材GAP统一肥料、农药或者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措施)(刘红卫:中药材GAP中药材种植与养殖的技术规程必须统一)的文章,今天是中药材GAP系列文章的第六篇,让我们重点讨论“统一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规程”的问题。

 

       为此让我们首先来认真学习一下中药材GAP原文:

 


图1 2016年10月15日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某管花肉苁蓉初加工厂参观考察时留影

 


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原文

       第一章  总  则(详见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一)

       第二章  质量管理(详见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二)

       第三章  机构与人员(略)    

       第四章  设施、设备与工具(略)

       第五章  基地选址(详见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二)

       第六章  种子种苗或其它繁殖材料(详见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三)

       第七章  种植与养殖

       第一节  种植技术规程(详见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四)

       第二节  种植管理(详见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四)

       第三节  养殖技术规程(详见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五)

       第四节  养殖管理(详见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五)

 

       第八章  采收与产地加工

       第一节  技术规程

       第七十八条  企业应当制定种植、养殖、野生抚育或仿野生栽培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规程,明确采收的部位、采收过程中需除去的部分、采收规格等质量要求,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采收期要求:采收年限、采收时间等;

       (二)采收方法要求:采收器具、具体采收方法等;

       (三)采收后中药材临时保存方法要求;

       (四)产地加工要求:拣选、清洗、去除非药用部位、干燥或保鲜,以及其它特殊加工的流程和方法。

       第七十九条  坚持“质量优先、兼顾产量”原则,参照传统采收经验和现代研究,明确采收年限范围,确定基于物候期的适宜采收时间。

       第八十条  采收流程和方法应当科学合理; 鼓励采用不影响药材质量和产量的机械化采收方法;避免采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第八十一条  企业应当在保证中药材质量前提下,借鉴优良的传统方法,确定适宜的中药材干燥方法;晾晒干燥应当有专门的场所或场地,避免污染或混淆的风险;鼓励采用有科学依据的高效干燥技术以及集约化干燥技术。

 


图2 2017年11月3日山东日照徐德石陪同笔者在莒县丹参主产地考察调研丹参产地加工

 

       第八十二条  应当采用适宜方法保存鲜用药材,如冷藏、砂藏、罐贮、生物保鲜等,并明确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限;原则上不使用保鲜剂和防腐剂,如必须使用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八十三条  涉及特殊加工要求的中药材,如切制、去皮、去心、发汗、蒸、煮等,应根据传统加工方法,结合国家要求,制定相应的加工技术规程。

       第八十四条  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用于防霉、防腐、防蛀;禁止染色增重、漂白、掺杂使假等。

       第八十五条  毒性、易制毒、按麻醉药品管理中药材的采收和产地加工,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节  采收管理

       第八十六条  根据中药材生长情况、采收时气候情况等,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在规定期限内,适时、及时完成采收。

       第八十七条  选择合适的天气采收,避免恶劣天气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第八十八条  应当单独采收、处置受病虫草害等或者气象灾害等影响严重、生长发育不正常的中药材。

       第八十九条  采收过程应当除去非药用部位和异物,及时剔除破损、腐烂变质部分。

       第九十条  不清洗直接干燥使用的中药材,采收过程中应当保证清洁,不受外源物质的污染或者破坏。

       第九十一条  中药材采收后应当及时运输到加工场地,及时清洁装载容器和运输工具;运输和临时存放措施不应当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不产生新污染及杂物混入,严防淋雨、泡水等。

 

       第三节  产地加工管理

       第九十二条  应当按照统一的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开展产地加工管理,保证加工过程方法的一致性,避免品质下降或者外源污染;避免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第九十三条  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加工完毕,加工过程中的临时存放不得影响中药材品质。

       第九十四条  拣选时应当采取措施,保证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及异物有效区分。

       第九十五条  清洗用水应当符合要求,及时、迅速完成中药材清洗,防止长时间浸泡。

       第九十六条  应当及时进行中药材晾晒,防止晾晒过程雨水、动物等对中药材的污染,控制环境尘土等污染;应当阴干药材不得暴晒。

       第九十七条  采用设施、设备干燥中药材,应当控制好干燥温度、湿度和干燥时间。

 


图3 2017年11月18日笔者在山西省新绛县与家冬荣共同磋商黄芩的产地加工

 

       第九十八条  应当及时清洁加工场地、容器、设备;保证清洗、晾晒和干燥环境、场地、设施和工具不对药材产生污染;注意防冻、防雨、防潮、防鼠、防虫及防禽畜。

       第九十九条  应当按照制定的方法保存鲜用药材,防止生霉变质。

       第一百条  有特殊加工要求的中药材,应当严格按照制定的技术规程进行加工,如及时去皮、去心,控制好蒸、煮时间等。

       第一百零一条  产地加工过程中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的,原则上不得作为中药材销售。

 

二、学习中药材GAP第八章第一、二、三节学习心得

       学习《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八章采收与产地加工学习心得。

 

       (一)技术规程学习心得:科学采收保障药材品质

       通过学习第一节技术规程,深刻认识到中药材采收的科学性直接关系药材质量,坚持“质量优先、兼顾产量”原则,参照传统采收经验和现代研究,明确采收年限范围,确定基于物候期的适宜采收时间,不同药用部位的采收时间需严格遵循生长规律:根及根茎类药材多在秋冬地上部分枯萎或初春萌芽前采收,此时营养物质积累充分,如天麻的"冬麻"优于"春麻";皮类药材宜在春末夏初形成层活跃时剥离,以杜仲、厚朴为例;花类药材则需根据开放程度分批采摘,如金银花需在花蕾期采收,菊花则在盛花期。矿物类药材虽可随时采收,但需注重矿石品位筛选。此外,有效成分含量、毒性成分变化及产量平衡是确定采收期的核心依据,需结合传统经验与现代检测技术,如通过测定活性成分含量优化采收时间,确保药材"有效、安全、稳定"。

 

       (二)采收管理学习心得:全流程管控提升药材价值

       第二节采收管理强调系统性管控。传统经验"春采茵陈夏采蒿"体现了季节性规律,但现代管理更需结合多维度因素:气候条件影响成分积累,如浙贝母需在梅雨前采收;产地生态差异导致品质分化,需建立道地药材采收标准;机械化采收需与人工筛选相结合,避免损伤药材。采收后需及时分类处理,如鲜货需快速预冷防止霉变,根类药材需抖净泥沙保留须根完整性。通过建立采收台账,记录品种、产地、时间、方法等信息,实现质量追溯,为后续加工提供数据支撑。

 

       (三)产地加工管理学习心得:规范初加工奠定质量基础

       第三节产地加工管理是保障药材品质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目标在于去除杂质、促进干燥、优化性状。清洗环节需区分药材特性,如芳香类药材忌水洗,肉质根类需高压水枪冲洗;干燥选择梯度干燥保留成分(如黄芪先晒后烘,温度≤60℃,天麻烘干温度55℃~60℃); 含挥发油的薄荷宜阴干,而山药可用硫磺熏蒸增白但需控制SO₂残留。趁鲜切制技术值得关注,如天麻趁鲜蒸透切片可避免干后开裂,同时减少运输损耗。发汗工艺(如厚朴堆置发热)、蒸制杀青(如黄精九蒸九晒)等传统方法需结合现代设备改进,实现标准化生产。加工环境需符合GMP要求,配备筛选机、切片机、烘干机等设备,建立加工记录与质量放行制度,确保每批药材可追溯。

 


图4 2017年2月11日笔者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考察时调研了解清风藤产地加工

 

       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到:采收与产地加工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第一车间",中药生产企业需将质量管理体系延伸至产地,并强化三点:一是建立品种特异性技术规程,如针对不同基原制定差异化采收指标;二是推广机械化与智能化设备,如无人机监测成熟度、微波干燥精准控温;三是完善追溯体系,将采收加工数据纳入区块链管理。唯有坚持"源头管控、过程规范、数据支撑",才能实现中药材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质量提升,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中药材“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必须统一

       中药材质量是中医药产业的生命线,而“采收与产地加工”作为药材生产链条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安全性及市场价值。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提出的“六统一”管理模式中,要求对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必须实现统一。

 

       (一)从产地乱象看统一规程的必要性

       1. 采收时间随意化:

       问题:同一药材在不同产地因经验差异,采收时间可能提前或延后。例如,丹参在花后期采收时丹参酮含量最高,但部分药农为赶早市提前采挖,导致有效成分不足。  

       后果:药材质量波动大,临床疗效难以保证。

 

       2. 加工方法不科学:  

       案例:产地加工多依赖传统分散模式,农户或小作坊采用硫磺熏蒸、马路晾晒等不卫生操作。加工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甚至出现重金属污染。  

       隐患:质量参差不齐,硫磺过度熏蒸、染色掺伪、增重(如添加硫酸镁、滑石粉)等现象普遍,以次充好问题突出,有效成分流失严重。

 

       3. 标准执行碎片化:

       落后的现状:山区药农多依赖传统经验,对《中国药典》和地方炮制规范缺乏系统认知,同一批药材可能因加工手法差异导致性状、水分、灰分等指标超标。在云南文山三七产区,某合作社因未统一采收时间,导致同一批次三七大小不均、皂苷含量差异超过30%;而相邻基地严格执行GAP标准,药材合格率提升至98%。这印证了一个事实:标准化采收与加工是中药材质量的生命线。

 

       优秀的案例:【甘肃陇西黄芪加工规程】 采收期: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叶片枯黄后)。  初加工:去芦头、须根,洗净泥沙;直径>1cm者切斜片,厚度3-5mm;摊晾厚度≤10cm,日晒至水分≤13%。

 


图5 2016年7月17日笔者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考察时调研当地的黄芪产地加工流程

 

       (二)四大核心动因解析

       1. 有效成分的时间密码

       案例实证:重庆城口县高燕镇星光村淫羊藿基地通过建立"三查三定"制度,使淫羊藿苷含量稳定在1.5%以上,较传统采收方式提升40%。该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规定箭叶淫羊藿在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确保有效成分积累达到峰值。

       操作指南:建立"三查三定"制度:查生长周期、查气象数据、查药典标准;定采收日期、定采收工具、定分级标准。

       数据支撑:某黄连基地通过统一“立秋后采挖+48小时内趁鲜切厚片+梯度干燥”工艺,使小檗碱含量稳定在5.2%以上(药典标准≥3.6%)。甘肃岷县当归采收期若推迟10天,挥发油含量下降15%,阿魏酸含量降低22%。

 

       2. 加工工艺的细节革命

       典型案例:浙江磐安县冷水镇潘潭村浙贝母基地实施"三轻三净"采收法(轻摘、轻放、轻运;果净、枝净、叶净),优等品率从65%提升至89%。

       风险防控:四川江油附子传统加工需经历"浸泡-蒸煮-切片"23道工序,某企业擅自缩短蒸煮时间导致生物碱超标。实施标准化后,通过红外测温实时监控蒸煮过程,确保乌头碱转化率达标。

       解决方案:制定可视化操作手册,如干燥:黄芪烘房温度控制在45-55℃梯度升温。切片:天麻饮片厚度统一为2-4mm。防霉:党参干燥至含水量12%后立即密封。

 

       3. 风险防控的关键防线

       数据警示:某药材市场抽检显示,未规范加工的药材黄曲霉毒素B1超标率达18.7%。执行要点:建立加工环境清洁标准(如粉尘控制≤10mg/m³)。制定投入品使用清单(禁用硫磺熏蒸目录)。实施双人复核制度(采收量与加工量核对)。

       解决方案:河北以岭药业连翘基地建立双人复核制度,采收量与加工量每日核对,并通过物联网监测烘干房温湿度。该基地2024年通过GAP延伸检查,重金属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50%。

 


图6 2017年12月6日笔者在陕西省延安市陕药集团产地加工厂考察柏子仁加工设备

 

       4. 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市场倒逼:同仁堂要求供应商提供采收加工全程录像,某药企因加工记录不全被取消合作。技术赋能:推广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传输烘干房温湿度数据至监管平台。

 

       (三)标准化实施的三大工具包

       1. 时间管理模板:

       建立《中药材生长日历》:标注关键节点(如人参展叶期、黄连倒苗期)。使用采收倒计时牌:根据积温计算采收窗口期(如城口灵芝以有效积温达3000℃为采收标志)。

 

       2. 加工操作SOP:

       制定《设备操作卡》:如热风循环烘箱参数设置(黄芪烘干温度45-55℃,每2小时翻动一次)。建立《异常处理预案》:如遇连续阴雨天气的应急干燥方案,启动柴油发电机应急烘干(如磐安铁皮石斛基地备用方案)。

 

       3. 质量追溯系统:

       每批药材包装袋应当有清晰标签,不易脱落或者损坏;标示内容包括品名、基原、批号、规格、产地、数量或重量、采收日期、包装日期、保质期、追溯标志、企业名称等信息。陇西保和堂药业通过纸质记录与电子系统双轨追溯,实现5年内生产数据可回溯。

 

       (四)产区实践案例:

       案例1:宁夏枸杞产区:通过统一"三轻三净"采收法(轻摘、轻放、轻运;果净、枝净、叶净),使优等品率从65%提升至89%。

       案例2:贵州关岭初加工共享示范厂:创新"共享工厂"模式,为药农提供标准化切片、烘干服务,加工成本低至1.5元/公斤,使木通等药材附加值提升40%。该厂配备重金属检测仪,确保每批次药材符合出口标准。

       案例3:甘肃苦参加工规程:制定《苦参产地加工技术规程》,明确鲜根清洗后需在6小时内完成切片,烘干过程中每小时记录温湿度。该规程使苦参碱含量稳定在1.2%以上,优等品率达92%。

       案例4:长白山人参基地:实施"三带三不带"加工标准(带芦头、带须根、带原土;不带病斑、不带机械伤、不带泥沙),出口合格率达到100%。

       结束语:标准化不是束缚,而是生产力!甘肃陇西黄芪基地的机械化采收与智能烘干协同作业,云南石斛产区的"当天采收当天加工",这些实践已经证明:统一规程不是限制发展,而是通过科学管理释放产业潜能。让我们以上述案例的成功经验为标杆,以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标准化为支点,共同托起中药材质量安全的新高度!

 


图7 2015年11月2日笔者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某栀子种植加工基地考察调研

 

       统一种植与养殖技术规程是企业贯彻中药材GAP的核心任务,是保障中药材质量的关键举措。尽管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实现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为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2025年做好中药材GAP是非常重要的,且宜早不宜迟。笔者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与大家继续探讨“六统一”+“可追溯”应该怎么做?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与建议,下篇文章《学习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七,将重点探讨《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敬请大家关注!

 

       注明:文章所涉资料由刘红卫本人收集整理,部分源于网络。资料与数据可能不准确、不全面或者与现实不符,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权威资料和数据,还请业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针对第三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刘红卫
2025年3月25日

 

来源:跑合网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记者宋雪)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生生之道——中医药非遗主题展”4月29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展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展示了近50项...

4月28日,成都市举行支持中医药产业政策媒体见面会,成都市卫健委、市经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博览局、彭州经开区天府中药城管委会公布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这些支持措施涵盖种植生产.....

28日下午,“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采访团来到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于2010年正式成立,是国家首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麻种子。全媒体记者杜磊4月23日,走进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B2层,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木柴味,400多个装满杂木与菌棒的蓝色塑料筐整齐排列在闲置停车位上。若非州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张乔会的讲解,很难想...

4月27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明安镇台梁村的田野上,种植大户贾二平正手持新签的土地流转协议,与村民们热烈讨论着中药材的种植计划。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