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甘草为多年生豆科植物,以根入药,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等作用。是一味大宗常用中药材,在中药领域里素有“十方九草”之称,被国家列为重点专控中药材之一。现代医学表明,甘草含有100多种有效成分,其中所含甘草酸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样作用,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等,被美国、日本等国家称为“神草”、“仙草”,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甘草和甘草提取物出口到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为国家换回了大量外汇,仅2002年1~6月份,就出口甘草及其浸膏741美元,成为中药材出口第一大品种。不仅如此,甘草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烟草、化工、酿造、国防等领域。
我国的甘草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北地区,主产新疆、内蒙、甘肃、宁夏等省,多为野生,由于用途广泛,需求量大,多年来滥挖滥采现象十分严重,使野生资源日益枯竭。50年来,甘草的购销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20年来,增幅更大。1972年收购2100万公斤,1983年收购3000万公斤,1993年收购4500万公斤,37年间翻了三番多。由于国内需求量大,市场走俏,各方争相抢购,价格一涨再涨,由70年代的0.20元/公斤增至90年代的10.20元/公斤,增加了50倍。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甘草在国际市场上的销量也在与日俱增,年出口量由80年代的1200万公斤增到90年代来的3500万公斤,价格也由700美元/吨左右增加到3000美元/吨,增加了3.3倍。丰厚的利润诱发了对甘草资源毁灭性的采挖,使野生甘草面积锐减、产量大降,引起了政府和产区的高度重视,纷纷采取禁采限运措施,同时积极进行野生变家种试验推广,并很快取得了成功,有效缓解了市场的供需矛盾,但南方产甘草多为一年生,含量不高,不能满足药用需求。
甘肃是全国知名的千年药乡和中药材集散地,也是甘草的地道产地。90年代后期,甘草的供需矛盾很快地在“西部药都”的文峰药市上显示出来,当地药农及时从内蒙等地引进野生甘草种子进行人工种植。当地凉爽的气候条件和疏松深厚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于甘草的生长发育,生产的红皮甘草根长条直,有效成份含量非常高,深受商家的欢迎,畅销市场,效益显著,种植面积发展很快,到2002年全省种植2万亩,仅陇西县就种植5000亩,其中育苗500亩,二年生2000亩,三年生2500亩,产量150万公斤,初步形成了北部干旱区为主的种植基地,2003年种植面积将达到10000亩,产量将达300~400万公斤。陇西文峰药市每年甘草的销售量近5000吨,其中家种甘草占一半以上。因家种甘草含量高,产量大,价格一直稳中有升,目前甲草15~16元,乙草13~14元,丙草8~12元,丁草6~7元。从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的行情来看,甘草都是畅销不衰,大货难觅。
随着甘草野生资源的逐年减少和国家禁采限运等政策的落实,以及甘草用量的持续增加,大力发展甘草的人工种植,势在必行,前景广阔。这是因为:
一、野生甘草资源日益减少,据有关部门统计,由于50年超强度的采挖,现在甘草的野生资源的蕴藏量比50年代减少近2/3,使本已的匮乏资源不堪重负。
二、国家生态环保措施的落实。甘草不仅是重要的中药材,还是重要的沙漠植被,长期无度的采挖,不仅使甘草资源不断减少,也使产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国务院于2000年6月25日签发了文件禁止采挖野生甘草,对甘草采挖进行管理,同时对甘草出口采取配额制,限量出口。主产区各省区亦制定了相应法规,对野生资源进行重点保护,鼓励人工种植。
三、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一是甘草药用量最大,有“十方九草”之称,年需求量1.8万吨左右,二是出口量大,甘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欧洲各国和美、日等国家年需求量达2亿公斤左右。三是随着科研开发的深入,甘草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亦将不断扩大。
由此可见,一方面是不断减少的资源,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需求。未来数年内发展甘草的人工种植,特别是多年生甘草的种植,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2003年4月5日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