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恩施州农科院药材团队开启颠覆传统的种植实验—— 地下车库种天麻

2025-04-30 14:01 作者: 恩施晚报 949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微信截图_20250430140003

 

微信截图_20250430140018

 

天麻种子。

全媒体记者杜磊

 

        4月23日,走进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B2层,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木柴味,400多个装满杂木与菌棒的蓝色塑料筐整齐排列在闲置停车位上。若非州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张乔会的讲解,很难想象这里竟是一处地下天麻种植实验室——没有阳光、不占土地,完全颠覆了传统农田耕作模式。

“去年大田种天麻时,前期涝灾发愁,后期旱情揪心,收成全凭天意。”张乔会轻抚筐边的松木残渣,言语间带着遗憾。去年极端气候的冲击,促使州农科院药材团队萌生室内种天麻的构想。经过多轮场地筛选,今年1月,这场颠覆传统的种植实验在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正式启动。

 

        相较于大田种植面临的旱灾、涝害等潜在风险,地下室采用灭菌基质,环境更可控。筐式种植不仅能有效隔绝极端天气和虫害,采收后基质还可作育苗基质重复使用。天麻无须光照的特性与地下车库自然温控环境完美契合,大幅降低能耗,成为实验选址的关键因素。

 

        与传统露天种植不同,这里的塑料筐兼具栽培容器与实验载体双重功能。团队创新采用人工菌棒替代木材栽培技术,在恒温恒湿的地下环境中培育天麻。张乔会指着实时温度监测器解释道:“地下车库冬夏自然维持8至26℃,恰好模拟天麻原生环境,既省去控温设备,又能将生长周期从12至18个月压缩至8个月。”

更关键的是,这种种植模式可通过换用基质有效解决连作问题。天麻种植最忌重茬,传统种植后不能重复种植。实验若成功,只需更换基质即可循环利用,破解了换地换土的高成本难题。

 

        尽管技术前景可观,实验过程却充满挑战。团队预测每菌棒可产3至5公斤天麻,但张乔会坦言:“目前刚完成种植,实际效果需等到10月下旬采收验证。”州农科院农艺师覃章辉补充道:“菌麻共生的平衡调控堪比精密仪器的协同运作。”团队需密切关注蜜环菌与天麻生长环境,保证二者和谐共生。

 

        谈及技术推广前景,张乔会既期待又谨慎:“技术成熟至少需2至3年,还要解决菌棒本地化生产瓶颈。当前菌棒依赖随州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现阶段地下室每亩改造成本比传统种植略高,若未来大规模推广导致天麻价格下行,药农仍可能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凝视墙上的温度计,张乔会展望着更广阔空间:“恒温恒湿的空间是天麻的理想生长环境。”在他的构想中,未来废弃地下室、防空洞乃至天然洞穴都可转型为药材基地,“最重要的是不与粮食生产争地”。

 

        暮色渐深,覃章辉完成水分管理走出停车场。在人工营造的黑暗环境中,菌丝正悄然分解养分,向天麻块茎输送生机。

 

责任编辑:胡婵娟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记者宋雪)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生生之道——中医药非遗主题展”4月29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展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展示了近50项...

4月28日,成都市举行支持中医药产业政策媒体见面会,成都市卫健委、市经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博览局、彭州经开区天府中药城管委会公布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这些支持措施涵盖种植生产.....

28日下午,“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采访团来到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于2010年正式成立,是国家首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4月27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明安镇台梁村的田野上,种植大户贾二平正手持新签的土地流转协议,与村民们热烈讨论着中药材的种植计划。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作为...

察布查尔讯(安尼帕·特、地那西安·巩乃斯别克)近日,在四师七十六团七连的广袤田野上,种植户范高旺的300亩甘草种植田里一派繁忙景象。4台现代化大型播种机在松软肥沃的土地上往来穿梭,有条不紊地将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