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种子。
全媒体记者杜磊
4月23日,走进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B2层,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木柴味,400多个装满杂木与菌棒的蓝色塑料筐整齐排列在闲置停车位上。若非州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张乔会的讲解,很难想象这里竟是一处地下天麻种植实验室——没有阳光、不占土地,完全颠覆了传统农田耕作模式。
“去年大田种天麻时,前期涝灾发愁,后期旱情揪心,收成全凭天意。”张乔会轻抚筐边的松木残渣,言语间带着遗憾。去年极端气候的冲击,促使州农科院药材团队萌生室内种天麻的构想。经过多轮场地筛选,今年1月,这场颠覆传统的种植实验在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正式启动。
相较于大田种植面临的旱灾、涝害等潜在风险,地下室采用灭菌基质,环境更可控。筐式种植不仅能有效隔绝极端天气和虫害,采收后基质还可作育苗基质重复使用。天麻无须光照的特性与地下车库自然温控环境完美契合,大幅降低能耗,成为实验选址的关键因素。
与传统露天种植不同,这里的塑料筐兼具栽培容器与实验载体双重功能。团队创新采用人工菌棒替代木材栽培技术,在恒温恒湿的地下环境中培育天麻。张乔会指着实时温度监测器解释道:“地下车库冬夏自然维持8至26℃,恰好模拟天麻原生环境,既省去控温设备,又能将生长周期从12至18个月压缩至8个月。”
更关键的是,这种种植模式可通过换用基质有效解决连作问题。天麻种植最忌重茬,传统种植后不能重复种植。实验若成功,只需更换基质即可循环利用,破解了换地换土的高成本难题。
尽管技术前景可观,实验过程却充满挑战。团队预测每菌棒可产3至5公斤天麻,但张乔会坦言:“目前刚完成种植,实际效果需等到10月下旬采收验证。”州农科院农艺师覃章辉补充道:“菌麻共生的平衡调控堪比精密仪器的协同运作。”团队需密切关注蜜环菌与天麻生长环境,保证二者和谐共生。
谈及技术推广前景,张乔会既期待又谨慎:“技术成熟至少需2至3年,还要解决菌棒本地化生产瓶颈。当前菌棒依赖随州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现阶段地下室每亩改造成本比传统种植略高,若未来大规模推广导致天麻价格下行,药农仍可能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凝视墙上的温度计,张乔会展望着更广阔空间:“恒温恒湿的空间是天麻的理想生长环境。”在他的构想中,未来废弃地下室、防空洞乃至天然洞穴都可转型为药材基地,“最重要的是不与粮食生产争地”。
暮色渐深,覃章辉完成水分管理走出停车场。在人工营造的黑暗环境中,菌丝正悄然分解养分,向天麻块茎输送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