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党参故里”渭源县:全力打造中药材GAP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2025-08-08 14:19 作者: 中国甘肃网 504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中国甘肃网8月7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见习记者 郑芸芸)近日,“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定西渭源,渭源因渭河发源于此而得名。这片镶嵌在北纬35°中药材黄金种植带上的土地,山川形胜——西南高峻,东北低缓,无霜期166天。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485种野生中药材资源,成就了“千年药乡”“党参故里”的美誉。
 
一句“渭水当归传两广”,道尽了这里道地药材的声名远播。
 
近年来,渭源县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锚定建设“全国道地中药材大健康产业基地”目标,立足“天然药库”资源禀赋和产业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落实中药材基地创建、精深加工、主体培育、品牌提升,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
 
在路园镇小园子村有机中药材药源基地,规划蓝图已化作阡陌纵横的现实:党参179亩、黄芪1299亩党参育苗田15亩、黄芪育苗田29亩……田垄整齐划一,滴灌带如银色脉络延伸。
 
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辛军指着一片试验区介绍:“这20亩是党参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田,我们和甘肃省农科院、甘肃中医药大学‘把脉开方’,让科技在泥土里扎根。”
 
产业勃兴,生态为先。渭源深知,清冽的渭河源头水与药田的丰饶休戚相关。
 
“绿色、道地、生态、有机”——这八字理念刻入了产业基因。在小园子村有机中药材药源基地,“六统一、可追溯”是铁律: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种子种苗、统一肥料农药、统一种植技术规程、统一采收与产地加工、统一包装与贮存,全程纳入“清源县道地中药材追溯系统”。通过科学选地整地标准化栽培、专业化施肥、精细化田间管理等一体化对基地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药材的有机品质,达到药材生产优质、安全稳定、可控的目标。
 
有了标准,农药化肥减下去了,土壤活力与药材品质提了上来。“以前担心种药伤地,现在懂了,好生态才是金饭碗!”药农老李在技术员指导下,给黄芪田施下微生物菌剂。不远处,智能传感器深埋土中,将墒情、温湿度数据实时传回信息平台。卫星遥感与物联网织就的“天罗地网”,让灌溉、施肥精准到每一寸土地,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与生态扰动。
 
通过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路园镇小园子有机中药材药源基地已高效完成建设,党参、黄芪出苗率良好,长势喜人。
 
这种绿色基因正向全县渗透。目前,渭源县已建成千亩有机药源基地9个,申报GAP基地面积达14.7万亩,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
 
在标准化种植的浪潮下,渭源县已经形成了“南归(当归)北参(党参)川芪(黄芪)”的产业种植布局,“渭源白条党参”更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高达19.76亿元。
 
科技带来的变革不仅体现在种植环节,更贯穿于中药材产业的整个链条。
 
近年来,渭源县引进总投资18.25亿元的天成药业等21家大型制药企业落地渭源,全县中药类加工企业达73家,其中通过GMP认证的企业32家,工业集中区入驻中医药加工类企业46家,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60万吨,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左右,年均产值突破56亿元。
 
目前,全县形成从种苗繁育到康养旅游的完整产业链,带动9239户农户年均增收超1.5万元。
 
来源:中国甘肃网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中药材天地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近日,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松岭林业局新天林场道地药材基地,职工们正忙着采摘金莲花。“程英是我们场种植金莲花的带头人。今年开春,她把自己繁育的7万多株优质金莲花秧苗平价提供给了场里职工,并手把手...

夏日的乌蒙山深处,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的山间坝子生机盎然。连片的当归、党参田垄间,村民们正忙着除草施肥,空气中弥漫的药香里,藏着乡亲们的增收希望。“去年种60亩赚了不少,今年直接扩种到200多亩。...

央广网吉木萨尔8月7日消息(记者郭璁悦通讯员杨天文吴欣昊)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几年,新疆吉木萨尔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种植以甘草、贝母、药...

龙山县百合种植基地。龙山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供图龙山县召市镇三堡村村民在采摘金银花。曾祥辉摄核心阅读地处群山之中的湖南龙山县,种植黄柏、百合等中药材,修复生态环境,带动群众增收。在科技的助力下,...

一根网线连通山货与市场,一座复古供销社唤醒记忆与商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兴街镇东升村创新“村播学院+焕新供销社”双轮驱动模式,将直播电商、红色旅游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蹚出了一条“小屏幕带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