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陇西县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药农们躬身田间劳作的身影。
陇西县是工信部和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当地推广实施“三分田”工程,着力推动以黄芪为主的道地陇药育苗扩繁标准化、良种化发展,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药农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今年前半年天气干旱,德兴乡营门村村民史恩福家育的三分地黄芪苗长势依然很好。
史恩福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家被确定为“三分田”育苗工程示范户,政府免费投放了8斤黄芪籽种,4月中旬县中医药研究院还分派农技人员在田间地头,给大伙手把手示范了黄芪地膜覆沙穴播育苗技术。
良种赋能加上标准化育苗技术,让史恩福大开眼界,对今年黄芪育苗信心满满。“原先都是撒播育苗,如果雨水充足,出苗率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但要是遇到今年前半年的旱情,基本上就绝收了。这次政府投放的‘三分田’黄芪籽种,覆了地膜和细沙,保温保墒,出苗整齐,出苗率达到98%以上。后季如果雨水合节,估计能挖300多斤黄芪苗子。”史恩福高兴地说。
柯寨镇张家湾村村民郭俊义,同样受益于“三分田”育苗工程。
去年,郭俊义家通过“三分田”育苗工程获得政府免费投放的8斤黄芪籽种,当年出苗率达到了98%以上,加之田间管理及时,今年年初,他家三分地的黄芪苗喜获丰收。
“今年挖的黄芪苗基本上都是30厘米长。三分地的黄芪苗我挖了300斤。”郭俊义说,“后季如果不缺雨,管理好,一亩地要挖黄芪鲜药2500斤以上,按照去年的行情,一亩地收入3万元没问题。”
以往,陇西县药材育苗以渭河沿川和南部山区为主,北部山区则以大田种植为主。年初种药材时节,药农们经常到市场上自行买种苗。由于种源不确定、种质混杂、质量不一,出产药材品质良莠不齐,产量和收益难以保证。
为破解这一问题,从2017年开始,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按照“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模式,首先在全县黄芪种植重点优势产区和新增产区,每年选取一定数量的药材种植户,每户投放8斤提纯选育的优质黄芪籽种,探索试行种苗扩繁“三分田”工程,并采取包乡包户开展全程指导服务,引导群众改变传统撒播育苗方式,采用高产高效的地膜覆沙穴播育苗技术。
近几年,陇西县扩大“三分田”工程实施范围和示范推广优势品种。去年“三分田”工程已覆盖全县17个乡镇,示范推广品种扩展到黄芪、黄芩、红芪,而且籽种都经过中药材标准化加工车间精选加工。
今年,全县在17个乡镇171个村落实“三分田”种植户2.25万户。其中,黄芪育苗10744户,每户投放良种4公斤;黄芩育苗8758户,每户投放良种2.5公斤; 红芪育苗984户,每户投放良种3公斤;柴胡育苗738户,每户投放良种1.5公斤。
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助理农艺师杨少杰告诉记者,根据近几年跟踪观察,陇西县“三分田”工程投放的中药材籽种出苗率、抗病性、抗旱性相较传统育苗田间表现优势明显。
“根据今年年初‘三分田’工程测产情况,黄芪种苗亩产达到745公斤,黄芩种苗亩产量达639公斤。相比传统撒播育苗,黄芪苗亩产高出25%左右,黄芩苗亩产高出30%左右。”杨少杰说。
今年,陇西县共建成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核心示范基地1万多亩,带动全县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总面积达到6.53万亩。
眼下正值连翘采摘的黄金时节,走进白土镇,漫山遍野的连翘树郁郁葱葱一颗颗硕大饱满的连翘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收、装袋、搬运……构成了一幅喜人的乡村丰收画卷“早上还在树上的青果果,这会就变成了....
立秋刚过,江西上饶德兴市新岗山镇农科新社区的吴茱萸产业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成片的吴茱萸树丛间,农户们弯腰穿梭,手指麻利地将饱满的绿色果实采摘下来,落入身旁的竹筐中。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
8月6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甘肃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达393.22亿元,同比增长18.44%,全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标志着甘肃中医...
原标题:湖北打造千亿级中药材全产业链聚焦“十大楚药”让道地药材更地道7月15日,在咸宁市通城县药姑林场,林农正查看筐式种植天麻等中药材长势。(视界网刘建平摄)日前,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振兴...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道地药材产业发展重要部署,振兴湖北道地药材,近日,中共湖北省委农办印发《振兴湖北道地药材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聚焦蕲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