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忙采收,承载着云昌村民增收希望、见证着大姓乡产业蜕变的“希望田”传来了好消息,这片位于松潘县大姓乡云昌村的320亩瓦布贝母喜获丰收。
大姓乡云昌村贝母基地位于海拔3100米的云昌村老寨子,在高低错落的田地里瓦布贝母结出了硕果。工人们分布在基地各个大棚里采挖贝母,随着锄头的挥动,又大又白的瓦布贝母破土而出。
瓦布贝母是川贝母的重要基源,市场前景广阔,而云昌村的海拔和气候恰好适合其生长,瓦布贝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周期在4—6年。
2021年8月,大姓乡党委政府与贝母公司多次沟通,决定在大姓乡木石、云昌、丁谷三个村开始,由13户党员农户带头试种了0.7亩的瓦布贝母,户均增收9000余元。
试种成功后,贝母公司便与云昌村签订了10年期的土地流转协议,每年每亩付400元的租金,通过这种方式将这片只能种出土豆和青稞的贫瘠土地一下盘“活”了,拓宽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这个贝母基地建成已有4年了,总共流转了320亩土地,除了每年400块钱一亩的租金,基地每年还有4.8万的分红给到我们村。这一年算下来收入还是很不错的。”大姓乡云昌村党支部书记甲卡周介绍说。
瓦布贝母在种子繁殖生长过程中,种子萌发后依序通过实生苗、营养生长更新、生殖生长更新而发育成熟,第四年或者第五年开始发育花茎、结实。这320亩进入丰收期的瓦布贝母种子分别有一、二、三、四生长周期。前几周期的种子在这个阶段丰收后还要进行挑选再于今年10月继续下种再生长,而最后生长周期的瓦布贝母就能直接销售。大姓乡云昌村贝母基地负责人韦显炎拿着刚挖出的种子向记者介绍道:“这一排棚里的种子就是最后一周期的瓦布贝母了,这个就可以直接投入到市场。我们头顶上那一排棚里的种子是3周期的,采收后还要挑选备用于10月再继续下种。现在这320亩的土地能收获32吨瓦布贝母,是很客观的数据。”韦显炎继续向记者介绍:“我们大姓基地和大姓乡政府到目前是合作了6年,和大姓乡农户合作了4年,每年每个农户一户的种植效益是1.2万。到目前为止,4年内我们公司累计给农户发放了500万的效益。”
为把乡村产业发展好,让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近年来,大姓乡党委政府下足“绣花功夫”,一方面积极争取水利项目完善灌溉设施,投入资金修路建桥,解决贝母运输“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夯实贝母产业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还按照“农户自愿、公司把关、当年种植、来年收益、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在辖区范围内大力推广瓦布贝母个体种植。大姓乡党委政府人大主席肖启鹏介绍道:“通过‘党委引领、公司带动、群众参与’的模式积极推动我们大姓乡瓦布贝母示范种植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努力,乡党委政府带领群众种植贝母从最初的0.7亩发展到现在的55亩,特别是2024年以来,全乡发展个体种植户164户,初步实现了全覆盖种植规划。”
大姓乡的群众看到带头试种瓦布贝母的种植户每年只需要用20平方的土地,购买20斤的贝母种子,在技术员指导下种植一个周期,再把成倍生长的种子卖给公司,便能收获9000余元的种植效益。而且云昌村320亩的贝母基地发展也越发成规模,左邻右舍的村民也开始种植贝母。木石村的俄波邓州购买了300斤贝母种子,精心管护收获了960斤,增长了2.2倍,实现收入27万元。下纳咪脱贫户赵珍才购买100斤贝母种子,收获了237.24斤贝母,增长1.39倍,增收了41382元。贝母种植成了大姓乡群众增收“良方”。
从“0.7亩的试种”到“55亩的积极发展”,从“村民观望”到“全民参与”,云昌村的贝母田里正孕育着产业振兴的发展希望。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中药材天地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
八月的阿勒泰,蓝天白云下草木葱郁,万物并秀。在大山深处,70多岁的老中医王仁穿梭在花丛草甸间采集标本——这是他从事中医工作几十年来坚持的习惯。作为阿尔泰山中草药博物馆名誉馆长,王仁不仅亲手制作了...
7月30日,青海省冬虫夏草保护利用新闻发布会在西宁举行。会上发布了《青海省冬虫夏草白皮书》《野生冬虫夏草鉴别指南(第一版)》及《野生冬虫夏草和人工虫草鉴别技术规程》。作为全球冬虫夏草核心产区,青...
8月7日,记者从略阳县有关部门获悉,该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对略阳中药材兰科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国家濒危物种——野生独蒜...
王菲菲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李全民秋天来了,万物丰盈。田野里,庄稼熟了、果子飘香,随处可见农户忙收成的身影。山林间,有的中药材刚开始管护,有的早已采收完毕……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依托丰富的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