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柏林乡,青山翠谷间的林下空地热闹起来。村民们手持农具穿梭林间,清理杂草、移栽幼苗,一株株看似普通的板蓝根,正以“入药+染料”的双重价值,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生态+经济”的富民故事。
林下掘金:小作物藏着大潜力
“房前屋后、林下空地都是天然种植场。”站在自家百草园中,柏林乡三板桥村委会上龙树村党支部书记吴广明手指着葱郁的板蓝根介绍。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村民们探索出“林下板蓝根”种植模式,让闲置林地变身“聚宝盆”。
刚毕业的待业青年冯再莲便是这股种植热潮中的一员。“看到村里都在种板蓝根,我家也收拾土地加入进来。”她的选择,印证着这项产业的吸引力。板蓝根浑身是宝:根茎是昆药集团等药企的紧俏原料,花叶可制茶饮,叶子提取的蓝靛更是出口日韩的抢手染料。“几乎所有彩色布料都离不开它,前景一片光明!”吴广明话语里满是期待。
当年见效:“绿色银行”稳增收
在三板桥村委会田房村小组的育苗基地,村民杨代录正弯腰除草,看着满目苍翠的幼苗,他心里美滋滋的。2024年,通过考察红河元阳、金平的板蓝根产业,他果断引种,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每亩能收6000斤,每斤7角,算下来有4000多元收入。”杨代录算起收益账,“这作物投资小、见效快,当年栽种当年就能收两次,还不用打农药,一年四季都能种。”
相较于传统的辣椒、生姜种植,板蓝根低投入、高回报、易管理的优势显著。采用育苗移栽模式,一次栽种可连续采摘7至8年,既让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更将林地打造成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规划引路:千亩产业绘蓝图
“预计今年先发展1000亩,明年扩展到3000亩,3年内全乡达到5000亩规模。”柏林乡人大主席团主席杨兴勇勾勒着产业蓝图。今年初,乡里组织人大代表、乡贤赴红河考察学习规模化种植和加工技术后,迅速启动试点,通过“致富带头人+乡贤示范+以点带面”模式推广种植。
如今,西畴板蓝根已形成“中药材供药企、蓝靛为染料”的多元销路,产品远销厦门、贵州、福建等地。这抹山间的“靛蓝色”,不仅为生态旅游之乡增添了产业活力,更成为西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铺就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特色产业之路。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杨忠磊 杨德春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位院士曾说,“把科学讲成故事,科学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乘着短视频的东风,医疗科普圈粉无数。有报告显示,在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的观众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
8月20日,车子行驶在泸州市古蔺县永乐街道西华村并不算宽的村道上,突然一个“急刹车”。顺着司机指引,一群花斑相间的梅花鹿映入眼帘。看到人群后,鹿群迅速散开朝山间飞奔。养殖基地里的幼年梅花鹿。魏杰...
八月的阿勒泰,蓝天白云下草木葱郁,万物并秀。在大山深处,70多岁的老中医王仁穿梭在花丛草甸间采集标本——这是他从事中医工作几十年来坚持的习惯。作为阿尔泰山中草药博物馆名誉馆长,王仁不仅亲手制作了...
7月30日,青海省冬虫夏草保护利用新闻发布会在西宁举行。会上发布了《青海省冬虫夏草白皮书》《野生冬虫夏草鉴别指南(第一版)》及《野生冬虫夏草和人工虫草鉴别技术规程》。作为全球冬虫夏草核心产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