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贝母种植成为海安特色产业。资料图片
启东众望合作社社员采摘金银花。 记者 黄海 摄
角斜农户,“浙贝”好收成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站在海安县角斜镇来南村主渠边放眼远眺,一大片连绵的贝母地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药材种植村,药材和农作物套种成为该村的一大特色。
角斜镇盛产贝母,眼下正是贝母种植的时节,今年贝母的高收益带动了新一轮的种植热。
在来南村“贝母大户”崔义德的家中,药材经纪人正在上门收购鲜贝母。他们用筛子将贝母进行分级,小心翼翼地将贝母过磅称重。老崔说,现在的贝母个个都是宝贝,单个就达到两三块钱。
崔义德种植的贝母叫“浙贝1号”,是从“浙江”引进的良种。刚开始种贝母的那会儿,崔义德遇到许多困难。“贝母是鳞茎繁殖的,长一年1个能变成2个,夏天怕毒太阳,上面要长青毛豆遮阴,秋天地下鳞茎还在贮藏养分,怕湿。如果不注意这两点,挖出的贝母小,卖相不好。”在朋友的介绍下,崔义德与浙江的种植大户连上了线,不时地通过电话交流种植贝母心得。这两年,崔义德的贝母越种越精,种植面积由2亩扩大到5亩,且年年有好收成。
去年,老崔家中的5亩贝母除留种外,出售鲜贝母1400多公斤,一年有8万多元收入。在他的带动下,同村的石子明、陆祥云、潘井付、陆德明等户贝母的种植面积达5亩以上,其他种植1亩、2亩的有1000多户,全村贝母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今年贝母的价格和去年差不多,崔义德估计自己的收入也在8万多块钱。他说,村里的刘丰明、刘丰山种植面积较大,今年都能有10多万元收入。
来南村种植大户刘东兴介绍,贝母地每亩用种400—500公斤,亩产量可达1000—1200公斤,每斤按保守价25元计算,除去用种,每亩可得两万元的收入。当然,还不包括夏季上面种植青毛豆的收入,年景好,一亩青毛豆可卖3000多元。
据了解,目前该村已成立来南村药村专业合作社,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名,经纪人30多名,带动全村1200多农民发展贝母种植。
这里的贝母经纪人不仅从事贝母销售,还兼顾贝母的种植和加工。贝母产业链的延伸,使角斜镇贝母实现了从田头到市场的无缝对接,显著提高了贝母的生产效益。
贝母基地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当地农技推广站的技术支撑。目前角斜农技站的1名高级农艺师、2名农艺师都挂钩到户,负责技术指导,去年种植大户石子明的贝母出现叶黄现象,农技人员上门开“处方”,用药一星期就解决了问题。
据了解,在海安县角斜镇,种植贝母的,除来南村3142亩外,还有汤灶村874亩,其他村、散种户268亩,年总产量在4000吨左右。
$pager$
金银花茶,新店拉伸产业链
带领如东农民种植中药材的,是大学生村官吴晶,新店镇深河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她上任后就开始为村民找致富的新路子。2011年7月,村里开始种植金银花,并成立合作社,100多个农户陆续种上这个新鲜品种。可在这几年的种植与销售中,她发现单凭金银花无法让小规模种植户致富,相比金银花市场的需求波动,收购价的主动权永远捏在别人手中。
在江浙沪一些地区,都有喝金银花露的习惯,加上现代人对养生的要求日渐提高,金银花的保健价值也日益凸显。如何利用如此大的市场需求,将它转化为农民可观的利润?吴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走深加工道路,生产出拥有自己的技术与品牌的金银花露和金银花茶叶。在多次洽谈后,终于赢得光明集团的合作意向。几经周折,今年初夏,金银花露与“淡雅香”金银花茶叶推向市场。目前,销售一万多箱。今年,吴晶在岔河镇承包20亩土地,建设金银花苗圃基地,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格局。
如东耕地面积150多万亩,全县金银花种植共有500多亩。如东县农委副主任桑圣权分析,农村种田的多是老年人,习惯于粮棉油,不愿学种中药材,同时当地没有深加工企业,担心卖不掉。桑圣权表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健投入的加大,要把潜力巨大的中药材种植作为高效农业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大力引进类似吴晶这样的开拓型能人,上深加工项目,实施产业化开发。
德胜套种,亩产突破两万元
走进海门德胜镇贝母立体种植示范园区,但见葡萄架下,人们正忙着贝母播种。农技员王德忠介绍,翌年4月下旬,贝母地上部分开始枯黄,地下鳞茎充分成熟,及时收获,作为种贝的原田越夏保种。
立体套种奥秘何在?他说,在贝母行间,套种了夏黑、藤稔、夕阳红三个葡萄品种,葡萄树下再种青毛豆。由于贝母地上茎叶光合生长期每年60天,清明时节萌芽长出地面,到夏至节前地上茎叶枯萎,贝母球径进入膨大期,无需叶面光合作用。因此,与葡萄单壁离架式、青毛豆行间套夹种,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达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使果、药、菜丰收。
因为青毛豆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从而为葡萄提供氮肥,提高土壤肥力;青毛豆的秸秆还田还可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又由于贝母生育期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5月后,葡萄已展叶,为贝母休眠期遮阴,从而为贝母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
德胜镇早从2005年开始规划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占地4000亩。核心区1000亩,坐落于李彬村28、29、30组,开发贝母、葡萄、青毛豆套夹种300亩,无公害蔬菜300亩。园区制定了无公害青毛豆、茄子、青椒等农业标准,通过认证,注册了“万家盼”商标。立体套种,葡萄亩产800公斤、贝母1000公斤、青毛豆500公斤,亩产值突破2万元,成为海门市最高亩产出的特色农业基地。
$pager$
百草齐种,启东灵芝销美国
早在1997年,现任启东市侨联主席钮永能当时任永阳乡副乡长,分管农业。他看到药材种植前景不错,便自己建设“百草园”,先后试种了贝母、杭白菊、丹参等药材。
试验田成功后,永阳乡成立了药材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发动当地群众种植。钮永能说:当时种植药材效益不错,亩收入有2000元,老百姓积极性很高,很快药材种植就发展到3000亩。
走进位于东海镇星宏村的启东众望金银花合作社种植基地,一颗颗金银花青翠欲滴。2011年11月,回乡创业的郑捷珑投资300万元,创办了启东第一个金银花规模种植基地。
合作社采取“基地+农户+公司”的模式,实行“分散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现金收购、科学加工、集中销售”的经营模式,定价购苗、定向收购,保证农户的利益。2012年底,星宏村12组60多岁的黄鹤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一亩金银花,2013就有了收获,按照合作社的保护价收入2000多元。
就在今年国庆前夕,启东华夏灵芝种植园作为该市唯一单位,受邀参加“第十届南京嘉年华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早在1989年,脑子活络的袁忠瞄准了种植业的冷门——人称“仙草”的灵芝,带头种了起来。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牛劲,袁忠不但成功制作出了系列灵芝粉产品,还于2003年底,顺利通过了农业部“有机农产品”验收。目前,袁忠的产品从灵芝原料、灵芝粉到灵芝孢子粉、孢子油,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袁忠还把生意做到了美国。
通讯员刘宁记者杨新明黄海汤晓峰
链接:
让中药材种植业富裕更多农民
在我市经济作物中,中药材种植面积占比不大,品种主要有贝母、元胡、白术、附子、金银花、芍药等。据市林果站统计,去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为14934亩,产量达到15066吨,产值22316万元,但亩均产值达到1.49万元,较大宗农作物产值高出许多。我市中药材种植贝母面积最大,达12444亩,平均亩产1.33万元。还有通州区的白术和附子,分别为1020亩和1100亩。
中药材种植海安种植面积最大,贝母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年增加1000亩。贝母基地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当地农技推广站的技术支撑。海安角斜农技站农艺师都随着科技入户挂钩到户,负责技术指导,去年种植大户石子明的贝母出现叶黄现象,农技人员上门开“处方”,用药一星期后就解决了发黄现象。同时,也得益于各地合作社体制创新。海门德胜镇李彬村成立了“乐万家贝母生产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社员+市场”的经营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
如何发挥农技、合作社优势,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市农委主任朱进华认为,应当尊重药农的意愿,强化对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只有既靠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又拥有灵活的信息网络,才能发挥优势,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达到富裕农民的目标。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
今年以来,我省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偏少,部分地区出现中到重度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全省水利系统积极落实抗旱措施,全力开展抗旱保供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旱灾损失。252万亩农作物受旱今年入春以...
合道镇唐台子水库南北两岸的田地里,新铺设的水管正均匀地喷洒着水花;洪德镇中药材种植示范点上,两台大型拉水车上的喷灌设备正持续向中药材田里喷水;罗山川乡的道路上,一辆辆拉水车来回奔忙,将一车车.....
近日,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试点平台公布2024年度专利密集型产品名单。以岭药业专利创新中药连花清咳片名列其中,被认定为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资料显示,连花清咳片是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