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区号称苦甲天下,每年国内只要说有旱情定西必然首当其冲。当地民谣早就说,“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但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和定西人的奋斗,当地变传统的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终于创造出集雨抗旱的“绝招”。雨水集流使水问题不断解决、梯田建设使生态不断改善。从修梯田、兴水利、耙耱镇压的传统抗旱普及地膜覆盖、推广抗旱品种的科技抗旱,到顺应天时调整作物结构,形成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集雨栽培技术,以打窖拦蓄、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创造了农艺、农机、雨水集流和节水、节肥技术相配套的抗旱增产模式,定西人把抗旱的主动权紧紧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走出了一条从存活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目前甘肃定西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主产区,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6,总产量17万吨,其中当归、党参和红(黄)芪三大主栽品种面积分别达到23.97万亩、28.77万亩、26.09万亩,产量分别为4.1万吨、4.65万吨、5.34万吨,当归、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40%。同时,定西提升中药材产业向工业化转型。全市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等五个较大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岷县“当归城”、陇西神农中药材物流园区,中药材年交易量达28.14万吨,交易额22.12亿元。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已达5万多吨,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在全国设立的三大储备库之一就建在定西。定西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和北方大宗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78家。
由于当地发展的中药材品种多为耐旱作物,且农户和种植基地有多年与干旱做斗争经验。故从2009年开始的旱情对当地中药材种植和生产影响不大,预计可能会对防风、羌活、独活、丹参、红花、远志和玫瑰花等品种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