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处试验田内看到,成片的三七绿意盎然,多位农业专家正围在三七周围,为其现场“开药方”。
在云南,中药材三七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然而,近年来三七却正遭遇极为严重的土壤连作障碍问题,甚至三七道地产区文山州已很难找出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地。在此境遇下,南京师范大学蔡祖聪教授领衔的土壤利用与修复团队长期奔走在云南三七种植一线,通过数年的研发,构建了基于强还原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的综合防控体系,有效消减三七连作障碍。
三七主产区却面临无地可种局面,连作障碍如何破局?
8月29日,记者走进云南文山三七连作障碍修复示范基地,一株株三七长势喜人。蔡祖聪弯下腰去仔细查看三七的枝叶,再过一个多月,这片三七将迎来收获的季节,“目前这片三年生三七的长势非常不错,预计存活率能达85%左右。”
而如今这片郁郁葱葱的三七背后,是蔡祖聪教授团队近8年的科研努力成果。团队利用强还原技术克服三七连作障碍,更是拯救了文山当地濒危的经济命脉。
作为我国特有的名贵道地药材,三七用药范围十分广泛,年需求量约为2万吨。而云南文山州则是三七的原产地和道地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三七产业已成为文山州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2023年,文山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综合总产值351.51亿元。当前,文山州锚定三七千亿级产业目标,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世界三七之都”。
然而,文山州当前却面临着无地可种三七的局面。这是为何?
原来,三七忌地性极强,栽培过三七的土壤往往需要间隔20-30年才能再次种植。“目前三七已经种到了昆明、红河等地。”蔡祖聪解释,这样就导致农户只能不断更换种植区,但更换种植区会影响三七的品质和道地性。同时,一些农户通过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连作三七的土传病害问题,威胁三七的安全性。
因此,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文山三七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8年科研攻关,构建突破绿色生态的三七连作障碍修复技术
“在这么多作物中,三七的连作障碍是最难解决的。”蔡祖聪指着一株刚从土中拔出的三七,感慨万分。三七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要在遮阳棚中花一年时间育苗,种苗移栽后再经过两年生长才能收获,其间如果遭遇病害,农户数年的劳作很大可能就颗粒无收了。
在此之前,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专家团队并不少。苗乡三七公司投资2亿多资金建成文山三七科技示范园,搭建了一个用于三七连作障碍实验研究的平台。此前10多年间,不少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团队前来“揭榜”挑战,甚至还分成了各种“门派”,包括“土壤熏蒸派”“生物改良派”“土壤修复派”等等,总共尝试了上百套解决方法,其中采用土壤化学熏蒸的方法,对土传病害控制而言取得一定进展,但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看,仍未最终解决。
“只有分析土壤,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在蔡祖聪看来,解决作物连作障碍问题,就要像医生一样分析土壤的“病因”,才能药到病除。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同样认为,无论是中药材,还是其他作物,都需要有健康的土壤。在浙江磐安,朱院士和团队同样在采用强还原土壤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土壤修复。
自2016年开始,蔡祖聪教授领衔的土壤利用与修复团队与文山苗乡三七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围绕基于强还原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消除三七连作障碍进行科研攻关。
“种植前‘一把草、一瓢水、一张膜’处理,种植后生长调控,就是我们这套技术的‘秘笈’。”蔡祖聪笑道。这么“简单”的技术,是如何攻克这么难的问题的?原来,这看似简单的“九字真言”,凝结着蔡祖聪教授团队多年来的科研成果结晶。
在他看来,再好的办法最终都要能方便农户实际操作,而这套技术“四两拨千斤”,将富含易分解有机碳的农业废弃物粉碎后混入土壤,浇上水,再用塑料膜捂上。高温环境中,土壤中的微生物利用有机物,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等物质,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改善土壤肥力。
从2016年的“PK试验地”,到2018年的科技园11号园,再到2021年文山学院郊址三七试验场,强还原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先后三次进行了试验示范、小试和中试。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赵军告诉记者,过去的几年里,团队采集了三千多份土壤样本带回南京的实验室进行分析,还在云南建立了野外观测站。当前,经过团队近8年的努力,利用强还原技术克服三七连作障碍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从目前的结果看,基于强还原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的综合体系能够有效消除三七连作障碍,大幅缩短再植三七的生长间隔年限,减少连作三七生长过程中的农药使用量,为三七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这套技术不仅解决了连作障碍难题,而且不需要任何化学物质来处理土壤,保证了三七的质量。”长期从事三七基础研究的文山学院陈中坚研究员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三七可持续种植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应用潜力巨大。
“实验要走出实验室,真正走进田野,讲究实际运用。”在朱永官看来,技术要切合实际生产需求。在田间,他俯下身去仔细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三七的长势对比,而后不由赞叹道:能看出很明显的效果,不再是只有实验室的数据,而是能发挥实际作用,这是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不只是三七,蔡祖聪教授团队的技术同样可应用于其他农作物的连作障碍上。
近年来,我国集约化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据统计,我国设施农业总面积已近400万公顷。2022—2024年中央1号文件均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这一指导意见。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满足了我国大多数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受高经济效益的驱使,设施土壤高强度利用现象十分普遍,进而导致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表现出以土壤结构破坏、次生盐渍化、酸化、养分失衡、土传病害暴发为特点的连作障碍现象,对我国农民持续增收、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改善构成严重威胁。
数年间,团队成员往返南京—云南数百人次,足迹遍布三七、洋桔梗、西红柿、芥蓝、康乃馨等主要高原特色作物主栽区,其中创建的“洋桔梗种植-强还原处理-洋桔梗种植”的连作新模式,创造了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洋桔梗8年的记录。并将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在浙江、山东、海南、广东等10余个省份的经济作物主产区进行田间试验和示范推广。
对于已有的研究进展,团队并不满足。赵军介绍,下一步团队将继续优化技术,在提升三七存活率的同时,试图找寻技术在不同土壤环境下的应用推广性。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蔡祖聪教授团队做出了生动诠释。2022年,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批准,团队在云南文山苗乡三七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还要多做些实验,反复验证,让技术更具备可推广复制性。”朱永官说,为了弥合从高校研究团队到产业应用的鸿沟,与企业合作、了解实际生产中的真实需求尤为重要,让科学研究规律转化为实际应用,惠及更多农户。
“做研究,写文章并非是终点。”蔡祖聪说,对于研究者来说,作物比原先多活了两个月也算是研究有效,但对于农户来说,只有最终作物成熟收获才算是技术有效,“实验有效可以写文章,但是不一定有生产意义。最终的有效是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生产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
进入9月,白术等中药材陆续上新,同时,白术价格也实现大幅上涨。如安徽亳州市中药材市场,有行业人士表示,当前白术有价格约180元一公斤左右,有的175元一公斤,也有160多元一公斤,而去年这个时期...
9月9日,老百姓(603883.SH,股价19.71元,市值149.84亿元)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公司于2024年7月31日披露了《关于董事长被留置的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谢子龙先生处...
——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题: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助力建设健康中国——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新华社记者田晓航党的二十...
时下,正是药材生长的“黄金”期,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虞关乡八渡沟村的林下药材种植基地里,处处是村民劳作忙碌的身影,开沟、覆土、浇水、拔草……一个个勤劳的身影让寂静的山林生动了起来,新的希望与生机在...
中新网新疆新闻9月9日电(代维利)金秋时节,草药飘香。近日,当记者走进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中草药种植基地,只见技术人员正在查看甘草的长势,并对板蓝根进行抽检取样。近年来,哈巴河县紧抓国家大力支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