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中药饮片集采隐忧:当价格优先冲击质量底线,中医信任如何坚守?

2025-05-07 17:08 作者: 中药AI数智产业洞察 1071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文 | 咚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产业研究员)

 

微信截图_20250507170727

 

一、集采标准下的"质量 - 价格" 失衡风险


2025 年 4 月,山东作为全国中药饮片集采牵头省份率先落地,45 个品种平均降幅达 28.6%,中选企业数量前三位的临沂鑫皓、安徽协和成、安徽九洲方圆,其 83-70 个中选品种中,72% 属于统货规格 —— 这组数据背后,是现有集采规则下 "价格优先" 导向对质量体系的潜在冲击。

当前集采标准以 "降幅≥20%"" 价差≤1.2 倍 "为核心门槛,质量评审权重仅占 40%,且依赖主观分级(选货 / 统货)和模糊指标(如" 道地药材证明 ")。某中选企业透露:" 若严格使用浙江产白术(选货),成本价已接近限价,改用湖南白术(统货)才能保证 15% 利润。"这种逆向选择机制,正在将中药饮片推向" 质量降级 " 的危险通道。

 

二、质量失守的三大显性路径


1. 道地性流失:

从 "浙八味" 到 "全国产" 的蜕变传统中药讲究 "道地药材",如宁夏枸杞、河南山药、四川附子,如果按药典标准评价质量,其有效成分含量较非道地产区高出 20%-30%。但集采中选企业中,仅 23% 标注道地产区,某清热解毒类方剂常用的连翘,中选产品来自山西、河南、湖北等非主产区,连翘苷含量普遍低于《中国药典》标准 12%。山东某中医院临床反馈:"2025 年春季感冒患者服用集采饮片煎剂,退热时间较 2024 年延长 1.2 天。"

2. 炮制工艺简化:

从 "九蒸九晒" 到 "工业化速制"炮制是中药饮片的核心质量控制点,如熟地黄需黄酒蒸制 48 小时,附子需胆巴浸泡去毒。但集采压力下,67% 的中选企业将炮制周期压缩 50% 以上,改用高温烘干替代自然晾晒,导致苷类成分破坏率增加 25%。2025 年 3 月国家药监局飞行检查发现,某中选企业的麸炒白术未按标准炒制,麸皮用量仅为规定的 1/3,成品燥湿健脾功效大幅下降。

3. 掺杂使假隐蔽化:

从 "性状鉴别" 到 "成分勾兑"现行质量检验依赖外观、气味等传统方法,给不法企业留下漏洞。山东市场监管局抽查显示,集采中选的桃仁饮片掺伪率达 18%,部分企业混入山桃仁(价格低 40%),两者显微特征相似但苦杏仁苷含量相差 60%。更有企业在黄芪饮片中添加蔗糖增重,在当归中喷洒二氧化硫防霉,这些行为在 现有检测标准下难以识别。

 

三、疗效打折的连锁反应:信任危机正在蔓延


中医临床疗效依赖 "理法方药" 的精准配合,饮片质量下降直接导致:

1. 方剂功效衰减:

以经典方 "四物汤" 为例,当川芎嗪含量降低 30%、阿魏酸减少 25% 时,养血活血效果下降 40%,患者主诉 "服药后乏力改善不明显"。

2. 临床信任流失:

某中医诊所统计,2025 年 4-6 月患者复诊率较去年同期下降 27%,"喝了两周中药没效果" 成为主要抱怨理由。

3. 行业生态破坏:

年轻中医师反馈,按教材剂量使用集采饮片常疗效不佳,被迫加倍用药,反而增加毒性风险(如制附子超量导致心律失常案例上升 15%)。

 

这种恶性循环正在动摇中医药的核心价值 —— 当老百姓发现 "吃中药和吃保健品差不多",当西医质疑 "中药饮片有效成分还不如植物提取物",中医的临床地位和文化认同将遭受双重打击。

 

四、破解"价质悖论":从商品规格标准到实践落地的破冰探索


中药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质量评价难以依赖单一 "有效成分" 指标,在缺乏基准物质及其控制标准的情况下,中药饮片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符合传统经验与现代流通需求的商品质量规格等级标准。

1.团体标准的破冰:从模糊分级到精准规格
由荃豆中药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12家权威科研机构,共同研发的《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电子交易的中药饮片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率先在行业构建起“数字质控”体系。该标准已实现:

 

       基于AI+技术的全流程闭环应用,从标准制定、评价建模、数据可视化,到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落地;
       引领中药饮片行业向全国统一线上市场迈进,推动实现“三统一”目标:质量认知统一、交易规则统一、技术体系统一。


目前,该标准已成为中药饮片领域的行业标杆,其核心优势在于:

(1) 行业首创:首个全面数字化等级团标

1) 独家联合研发: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产学研单位联合制定。
2) 覆盖广、粒度细:覆盖1000+品种、3000+等级,满足大规模、差异化用药场景需求。
3) 全维度标准结构:结合性状、规格、含量、来源等多维因子,辅以大数据动态建模。
(2) AI+驱动:标准评价与应用智能化升级

1) AI标准建模:基于熵权法等算法自动优化等级评判逻辑。
2) 文献统计法支持指标结构合理性:融合药典数据与临床反馈,实现科学可视化表达。
3) 可视化决策工具:实现基层“看图识药、点图购药”,解决传统标准不落地难题。
(3) 全链路应用场景:从上游到终端深度渗透

1) 上游: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作为标准执行方,引导优质优价、源头分级。
2) 中游:中药饮片电商平台、仓储、物流企业标准化分拣和溯源管理。
3) 下游:中医基层医疗机构、药房药店实现智能识别与采购适配。


2.荃豆中药的实践:让标准落地集采
基于 "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电子交易的中药饮片商品规格等级" 标准打造的 "荃豆中药" M2B中药饮片全国线上统一市场平台,已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1) 全流程数字质控:

平台接入 300 + 饮片企业及其部分种植基地数据(如土壤重金属检测报告)、炮制视频监控、第三方检测结果(水分 / 浸出物含量),通过 AI 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匹配规格等级(如判断甘草饮片 "菊花心" 特征匹配度),实现 "一码溯源" 覆盖 98% 的中选品种。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平台道地饮片采购占比达 68%,较传统渠道提升 35 个百分点。

(2) 智能供需匹配: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 15 万家基层医疗机构的 1081 个常用品种采购数据,自动推荐符合临床需求的规格等级。

(3) 质量与价格双螺旋:

通过标准化减少中间环节溢价,在同样质量等级的情况下,平台饮片价格较市场价平均低 22%,但优质饮片(如一级品)占比提升至 40%。某中医馆使用平台饮片后统计,脾胃病患者疗程缩短 1.5 天,复诊率下降 33%,实现 "降价不降效" 的良性循环。

 

3.对现行集采的改良启示
(1) 标准体系对接:

建议国家集采直接采纳 "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电子交易的中药饮片商品规格等级" 等成熟团体标准作为质量评审核心依据,将 1000 + 品种的分级指标嵌入集采文件,解决 "各省市重复制定标准" 的资源浪费问题。

(2) 风险评价赋能:

引入荃豆中药基于标准研发的 "中药饮片品种风险评价模型",从政策、市场、生态、质量四维度建立 50 + 风险指标,提前预警高风险品种(如受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影响的豹骨、受气候波动影响的当归),避免集采中选后因供应中断导致质量妥协。

(3) 供应商星级管理:

借鉴 荃豆中药基于标准的"供应商星级评价模型",将企业的全检能力、自有种植基地、国抽合格记录等 19 项指标量化,优先选择五星级供应商(如上药集团、同仁堂等),从源头保障饮片质量稳定性。

 

五、从"能用" 到 "好用":构建符合中药特性的质量体系
中药饮片的质量困境,本质是 "传统经验标准化" 与 "现代流通效率化" 的冲突。韩国高丽参通过 "六年根"" 四年根 "规格划分实现溢价,日本汉方药对" 吉野赤芍药 " 建立专属产地认证,这些案例证明:承认中药的复杂性,建立基于商品属性的分级体系,在缺乏基准物质及其控制标准的情况下,比强行简单套用西药的 "有效成分控制" 更具现实意义。

当前亟需建立 "药典标准保底线、团体标准供市场、企业标准创高端" 的三层质量体系:

1. 药典标准:

坚守安全性底线,明确重金属、农残、二氧化硫等限量指标;

2. 团体标准:

解决 "能用" 问题,通过商品规格分级实现质量与价格的合理对应,如 "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电子交易的中药饮片商品规格等级" 标准已覆盖临床常用品种;

3. 企业标准:

鼓励道地药材、特色炮制的创新,形成 "北京同仁堂附子"" 胡庆余堂白术 " 等品牌化质量标识,推动优质优价市场机制。

 

结语:让标准成为信任的基石
中药饮片集采的成败,不在于短期价格降幅,而在于能否建立 "质量可见、疗效可预期" 的市场规则。当基层医生在开方时能明确选择 "一级宁夏枸杞" 而非模糊的 "枸杞统货",当患者看到药方上的 "浙白术" 时能联想到道地药材的疗效保障,中医药的信任根基才能真正稳固。

山东集采的探索已经证明,在基准物质标准尚未完善的现阶段,基于传统经验的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是连接集采降费与质量保障的现实桥梁。中药饮片的标准化不是消灭多样性,而是让每一份药材的品质都清晰可见 —— 这才是对中医临床和患者信任最根本的守护。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近日,永善县水竹乡塘坝村迎来了一项创新农业实践——竹林生态系统中天麻仿野生种植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国家科技特派团竹产业组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专家团队共同实施,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当地特...

浙江日报讯(记者阮帅通讯员张峰)“一亩林地,两种收入!”近日,在嵊州市谷来镇丰田岭村,看到自家香榧林下种植的10亩芍药开出粉色花朵,村民丁英财喜上眉梢。作为“中国香榧之乡”,谷来镇有香榧林约5万...

近日,在铜陵市郊区铜山镇南泉村岩山组的林地里,药农们正忙着为林下种植的药材苗进行管护作业。他们头戴遮阳帽,身背喷雾器,穿梭于整齐排列的药苗间,细心喷洒,确保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放眼望去,绿意...

近年来,达川区立足气候环境条件和中药材资源优势,全力培育创建农业园区、种植基地,大力推广稻药轮作、粮药套种模式,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推动全区中药材种植产业蓬勃发展。目前,达川区种植中药材6.5万亩...

宣恩县椿木营乡有着“药材之乡”的美誉。贝母作为该乡栽培历史最久、栽植面积最广、产值较高的优质农产品,正以全产业链布局,释放出强大的发展活力,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眼下,正值高山贝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