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达川区中药材种植产业蓬勃发展

2025-05-07 10:04 作者: 达州日报 680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近年来,达川区立足气候环境条件和中药材资源优势,全力培育创建农业园区、种植基地,大力推广稻药轮作、粮药套种模式,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推动全区中药材种植产业蓬勃发展。目前,达川区种植中药材6.5万亩,年产中药材3.2万吨、年综合产值1.8亿元。

 

  利用“气候+资源”优势

  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

 

  达川区是四川省第二批中药材现代产业基地县(区)之一、全省32个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县,素有“川东药库”“中国乌梅之乡”美誉。达川地处北纬31°左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道地中药材和仿野生栽培药材生长得天独厚的适宜环境。辖区中草药品种繁多、蕴藏量丰富。据《达县志》记载,达川区有中草药823个品种,其中植物类中药材87科174个属159个品种,尤其是乌梅、金银花、黄精、松节、青蒿、艾草、川龙薯、淫羊藿等蕴藏量较大。

 

  达川区是乌梅的原生资源地,距今已有600余年的乌梅栽培历史。达川乌梅是GAP标准制标品种,其有效成分枸橼酸含量达29.4%,高出《中国药典》标准近一倍,居全国第一。达川乌梅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名优特新农产品、全国农作物10大优异种质资源。

 

  实施“园区+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达川区以道地中草药资源的稀缺性、独特性及市场需求的迫切性为突破口,结合达州市中药材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达川区已建成中药材(乌梅)现代农业园区、罐子玫瑰(菊花)现代农业园区两大园区。

 

  达州市中药材(乌梅)现代农业园区位于达川区百节镇,是省级现代中药材农业园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园区核心区域7.2万亩,乌梅种植面积1.22万亩,拥有百年以上树龄的乌梅树1500余株,其中两株古梅树已有600年历史。“如今这万亩梅林,甚至全区乌梅都是其‘子子孙孙’。”百节镇乌梅山村党总支书记谢先均介绍,该村家家户户世代种梅,农户最少的种植两三亩,最多的种植七八亩。

 

  2019年以来,达川区罐子镇引进业主,发展1000亩金丝皇菊、200亩玫瑰、150亩川芎,打造玫瑰(菊花)现代农业园区。日前,该园区玫瑰花竞相开放,业主正组织人员及时采摘、烘干,销售给定向商家。据了解,该园区玫瑰花从4月开始采收,可一直持续到9月结束。罐子镇还将在5月依托玫瑰园举行“相聚玫瑰园·同享音乐会”活动。

 

  在达川区东部片区,建成双庙淫羊藿育苗基地、百节乌梅良种繁育中心等4个中药材育苗基地,年出中药材种苗1000万株以上。在西部片区,以虎让、桥湾、管村、罐子等乡镇为重点,以川芎、黄精、玫瑰、佛首等为主导品种,集中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种植示范基地。在南部片区,大树、万家等乡镇车前草、泽泻等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推广“轮作+套种”模式

  有效增强土地利用效率

 

  目前,在大树镇五四村,一大片车前草长势正好,三四十公分高的穗子从葱茏的大叶片中冒出,随风摇曳。“车前草目前正处于结籽期,大概5月中旬进行采收,到时候会长到一米多高。”该种植基地管理人员介绍。2023年,五四村从四川眉山引进业主,流转200亩土地,种植车前草、泽泻等中药材。基地采用“稻药轮作”模式,增强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待5月中旬车前草采收后,5月下旬就马上种植水稻。今年下半年,该基地计划再流转200亩土地,种植20亩川芎、100亩车前草、300亩泽泻,预计年产值80万元。

 

  4月23日下午,在平滩镇石峰村蒋家梁一片斜坡地上,10余位村民正顶着烈日种植百部,大家分工明确,有的打窝、有的植百部苗、有的垒土。记者注意到,这片坡地已经种植了一些油菜,同时,村民在种植百部之前又撒了一些大豆种子。据介绍,该片坡地采用的是油菜、大豆、百部套种模式,百部株距控制在80公分左右,行距120公分左右。

 

  在石峰村的另一块坡地则是套种的百部加玉米,去年2月种植的百部已长出了几十公分的藤蔓,随着百部和玉米同时生长,玉米秆可作为百部藤的架杆,更有利于百部生长。

 

  2024年,达川区万家镇在省星级粮油园区奖补资金中,列支26.4万元,用于发展“稻药轮作”,购买水稻种子、肥料、防控物资及冷库建设,积极引导大户、村民,不断扩大“稻药轮作”规模。

 

  近年来,达川区大力推广“林下+艾草、淫羊藿”“水稻+泽泻”“玉米+百部”等复合种植模式1.5万余亩,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

 

  探索“业主+集体经济(农户)”方式

  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达川区不断探索中药材种植经营模式,扶持培育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并延伸种植产业链,加强科技指导、合作,推动辖区中药材产业不断扩模提档。

 

  2023年,达川区万家镇居民李在江注册达州腾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富江春家庭农场,发展中药材种植。在万家镇高坎子村,李在江去年种植的100亩川芎长势喜人,即将采收。李在江介绍,其种植的川芎亩产鲜货约2200斤,烘干后约500斤,每斤卖8至10元,预计收入45万元。如今,李在江的富江春家庭农场购买了中药材烘干机,建设了粮油烘干房,还准备建一个冷库,用于冷冻中药材种子。每年旺季,农场要雇佣周边100余名村民栽种、收割、管药管草等,用工人员覆盖周边好几个村。“去年是第一年种植中药材,还不错,今后将带动附近村民、大户种植,为他们提供种子、技术等,也可以由我们农场统一收购销售。”李在江表示。

 

  平滩镇林地资源丰富,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中药材生长,以前,有部分村民采摘野生中药材销售。石峰村党总支书记曹清山原是一名乡村医生,当上村干部后,为村上产业发展积极奔走、多方考察,熟悉中药材的他觉察到中药材种植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2022年,石峰村与大竹县安吉乡轩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以石峰村6组、7组为依托,在周边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发展集体经济,并成立石峰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目前,石峰村种植的160亩石菖蒲已进入第三个年头,100余亩百部于去年、今年陆续种植,下一步,该村还计划申请建设烘干房,为中药材采收做准备。“预计到百部采收时,收入能达80万元。”曹清山盘算着。

 

  目前,达川区有森之源农业开发公司、达州市文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苏毅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达州市小港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00亩以上新型经营主体30余家。全区中药材加工以初加工烘干为主,现有乌梅、药菊、黄精等中药材规模烘干房8座,农户自建小型烘干灶近2000个,年烘干能力1万吨以上,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库5座。

 

  达川区还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长年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乌梅种质资源筛选保护、品种选育、产品研发等,目前已选育乌梅新品种2个,研发出乌梅泡腾片、乌梅果丹皮等保健食品3个,乌梅降糖颗粒中药材制剂1个。

 

  “下一步,达川区将抢抓全省农业‘1+1+8’千亿产业建圈强链机遇,以达川区中药材(乌梅)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持续推进达川中药材道地和仿野生栽培,探索‘林药、粮药套种’‘稻药轮作’模式,为擦亮全省中药材重点县(区)名片,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建设‘老家达县宜美达川’贡献力量。”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魏伯波表示。(何双将)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文|咚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产业研究员)(本图由豆包AI协助制作)一、集采标准下的"质量-价格"失衡风险2025年4月,山东作为全国中药饮片集采牵头省份率先...

近日,永善县水竹乡塘坝村迎来了一项创新农业实践——竹林生态系统中天麻仿野生种植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国家科技特派团竹产业组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专家团队共同实施,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当地特...

浙江日报讯(记者阮帅通讯员张峰)“一亩林地,两种收入!”近日,在嵊州市谷来镇丰田岭村,看到自家香榧林下种植的10亩芍药开出粉色花朵,村民丁英财喜上眉梢。作为“中国香榧之乡”,谷来镇有香榧林约5万...

近日,在铜陵市郊区铜山镇南泉村岩山组的林地里,药农们正忙着为林下种植的药材苗进行管护作业。他们头戴遮阳帽,身背喷雾器,穿梭于整齐排列的药苗间,细心喷洒,确保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放眼望去,绿意...

宣恩县椿木营乡有着“药材之乡”的美誉。贝母作为该乡栽培历史最久、栽植面积最广、产值较高的优质农产品,正以全产业链布局,释放出强大的发展活力,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眼下,正值高山贝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