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过去的中药产业,在国家标准尚不完善、市场门槛偏低、质量评价体系落后的背景下快速扩张。然而,这种发展方式也造成了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质量不稳定、疗效不确切、标准不统一,包括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其根本原因,正是中药缺乏“基准物质”及其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个中成药,其质量差异显著;
不同批次药品之间缺乏一致性,难以开展循证研究;
无法实现国际药政机构对“质量均一性”的基本要求。
在医药市场迈入精准医疗、标准化管控时代背景下,这种“经验医学”模式已逐渐难以为继,中药产业不得不迎来“第二次创业”——即以“基准物质+数字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科学化重构。
2019年起,国家药监局设立3.1类中药注册路径,推动中药进入“科学中药”时代,核心机制包括:
以古代经典名方为基础,免临床直接上市;
突出基准物质控制标准,要求生产全过程可追溯、质量可控;
优先审评审批,降低上市成本与时间;
3.1类创新中药,本质上是对过去中成药“非标准化时代”的一次清算。
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已有接近20个3.1类中药成功获批上市。行业判断,2025-2030年有望累计超过100个新品种获批,逐步取代部分疗效不明确的传统批文产品,开启中成药市场的“产品洗牌”。
在3.1类政策驱动下,国内中成药企业分化趋势显著:
(「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整理)
未来十年,能否掌握3.1类中药产品注册能力、掌握从中药材到饮片再到制剂的“全过程基准物质控制能力”,将决定企业在中成药万亿市场中的新一轮位置分布。
以下推荐基于国家药监局披露的真实3.1类中药获批情况,而非企业自我宣传,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确定性。
技术路线: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基准物质+机制研究”驱动,率先落地3.1类创新中药。
核心优势:已有多个经典名方储备,研发体系成熟,具备持续产出能力。
当前股价:12.92元(2025年5月20日上午收盘),适合中长期配置。
推荐逻辑:中药行业里率先形成“创新研发闭环”的企业,受益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2. 上海凯宝(300039.SZ)
布局特色:在呼吸系统、慢病方向有良好品牌沉淀(如复方鱼腥草注射液),借3.1类产品进一步丰富经典产品线。
市场潜力:具备再突破型潜质。
当前股价: 6.13元(2025年5月20日上午收盘),适合中长期配置。
核心优势: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权威机构,牵头制定中药饮片商品等级数字质控标准,构建具备AI驱动能力的中药饮片数字质控平台,已实现对1000余个品种、3000多个规格的中药饮片进行系统化、标准化、可追溯的数字质量控制,为中药原料质量均一化和可控性提供底层保障。
推荐逻辑:随着3.1类创新中药对中药饮片原料质量控制要求持续提升,具备全面数字质控能力的平台型企业将成为其稳定供给的重要合作方,有望在未来中药产业链重构中,成为服务创新中药企业的关键基础设施型企业,具有显著的行业战略价值与成长潜力。
3.1类创新中药的真正意义,不只是几个产品的获批,而是一次关于“中药如何科学发展”的产业逻辑更新。它要求企业具备从源头(中药材)到过程(中药饮片)再到终端(中成药)全链条的质量可控能力,要求重构中药的研发范式和标准评价体系。
在政策明晰、路径明确的当下,企业唯有以基准物质为核心、以数字质控为工具、以科学研发为导向,方能在未来的“中药新纪元”中站稳脚跟,甚至引领万亿市场重构。
未来的中药,不再仅是“讲文化”,而是“讲标准”“讲疗效”“讲可控”。而谁能最先跨过这条门槛,谁就拥有了下一个十年的中药话语权。
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谁将成为下一个中药产业的引领者?答案其实已经愈发清晰——将是那些敢于投身3.1类创新中药赛道、真正用现代科技重塑中医药价值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他们,正以“科学中药”的方式,推动中药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从传统认知走向产业升级,正在重塑万亿级产业的新格局。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
中国天气网讯预计21日至24日,南方地区将出现新一轮较强降雨过程,重庆西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南北部和西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浙江中部、福建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