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格锚定+即时履约+处方重构”下的结构性折叠
文 / 咚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产业研究员)
过去十年,线下药店凭借地理覆盖、处方和OTC混合收入的能力,曾处于零售与基层医疗服务的交界处,享有较高的流量与议价空间。近三年内,一系列外生与内生因素交织,使得这种优势遭遇系统性侵蚀:从表面看是“收入与毛利双降”,从深层看是商业模式与生态位的被动重构。以下仅聚焦现象与原因,力求客观、缜密、经得起事实检验。

01|关键事实
(1) 即时与线上渠道份额快速上升——以京东、美团为代表的平台在医药零售、前置仓与即时配送上持续投入,线上商品与服务收入在整体平台财报中占比上升,线上医药零售成为增量来源之一。
(2) 即时零售的履约网络扩张显著——即时零售在县域与夜间场景增长显著,前置仓/闪电仓等“仓即是店”模式被大量复制,形成对传统门店地理便利性的替代性供给。
(3) 处方流向与电子处方体系正在重构渠道——电子处方平台与门诊统筹的推进,提高了处方跨机构、跨区域流转的可行性,处方外流进入可操作的规模化阶段。
(4) 行业集中度上升与单店压力并存——头部连锁的市占率与门店规模在提升,但行业门店总量增长放缓、单店服务人口下降,单店产能与盈利压力变得普遍。
这些证据点共同说明:渠道供给与处方/价格锚准的体系性变化,已经在可观测的数据与政策实践中显现,而非零散的个别事件。
02|为什么“高光”会退潮?——五个核心驱动
下面对驱动因素做逐一拆解,尽力把表象与传导机制讲清楚。
(1) 价格锚定:集采与谈判机制改变了零售定价逻辑
国家集中采购、医保谈判与相关定价机制,把大量常用药和部分饮片品种的市场参考价压低到新的区间。这一“锚价”不仅直接压缩了零售端的毛利空间,更改变了消费者对“合理价格”的认知——当社会性参照价被重新设定,线下药店原有依靠进货价差实现盈利的空间被系统性压缩。进而,单靠传统进货折让与SKU差异难以重建历史毛利。(事实依据:集采与谈判在近年对常用药价格的持续影响已形成外溢效应,见行业与政策推进脉络。)
(2) 即时履约:时间成本与可得性成为新的用户锚点
即时零售平台通过前置仓与高密度配送网络,把“到家可得性”和“分钟级履约”作为新的产品属性。消费者对“速度+便利”的期待被大幅抬升,原来线下门店靠地理位置获得的“时间优势”被部分替代。这个替代不是均衡的——在部分急需与常用药品类,即时平台的匹配度非常高,进一步侵蚀了线下药店的低频入店流量。
(3) 处方与支付机制的制度性重构:处方不再天然落到门店柜台
电子处方中心、门诊统筹等制度安排,使处方的跨机构流转和在线结算具备技术与政策条件。处方外流并非单向利好线下药店;互联网医院与线上药房同样能通过电子处方对接截取流量,导致“理论上的承接能力”并不能直接等于“实际的处方收入”。这一点改变了处方成为线下固定入口的长期假设。
(4) 固定成本刚性在负增长情境下放大风险
门店的租金、人员(包括执业药师)、设备与合规投入具有刚性;当客流与客单下降、或常用药毛利被压缩时,单位门店的费用率上升,利润被侵蚀的速度明显快于收入下滑速度。这种“杠杆效应”在连锁化背景下更显著:扩张带来规模,但当扩张速度超过有效需求时,结果是“规模化的亏损效应”。(行业报告与统计显示,单店服务人口与单店效能在下降。)
(5) 合规门槛提高,粗放模式的边际回报消失
药师在岗、处方溯源、促销限制、质量追溯等监管与合规要求逐步强化。这些规则提升了进入与运营成本,也减少了靠低价、靠渠道套利生存的空间。结果是,长期依赖粗放式扩张的商业模式面临边际回报快速下降的现实风险。
03|正在发生的结构性趋势
以下趋势并非短期波动,而是多因子叠加下的中长期演化方向:
• 门店类型与功能分化:院边处方承接、社区慢病服务、中医/饮片特色、即时履约前置仓等不同业态分化,意味着单一门店模型在区域市场同时存在多种“定位”。(已有报告显示门店结构分层与单店产能下行并存。)
• 行业进一步集中:头部连锁通过并购与网络重构提升市占率,但集中并未立即转化为单店盈利普遍改善,说明集中是防御性扩张与资源再配置的过程。
• 渠道生态的再分配:处方与OTC的通道在分割——部分处方流向互联网医院/线上药房,部分留在院外药店;OTC品类中,速度与便利高度相关的SKU转向即时零售,且在县域与夜间场景增长明显。
• 投资与资本行为的回调:在单店回报下降的背景下,资本更趋谨慎,出现并购整合与网络优化并行、局部关店与退出的现象,行业扩张阶段出现明显放缓。
04|影响的传导结构:从微观到宏观的链条
把上述因子串联起来,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传导链:
政策端(集采、医保/处方制度)→改变价格期望与处方流向→平台端(即时履约、互联网医院)放大可得性与分流能力→消费者行为调整(更高期待的速度、更低的价格敏感阈值)→线下门店在供给端(成本刚性、合规负担)与需求端(流量与客单下降)双向受压→行业集中与门店分层化加速。
这条链条既包含制度性变动(不可短期逆转),也包含技术与商业能力的更替(前置仓、配送网络、电子处方平台等可持续扩张),因此其影响具有中长期方向性,而非短期震荡。
05|可观测的行业风险点
• 价格压缩的持久性:若集采与医保支付体系继续以社会性参照价为主导,零售毛利恢复的可能性低;价格锚定成为新常态。
• 处方流转的不确定性:电子处方体系的推进速度与监管导向将直接决定院外处方能否成为稳定的线下入口。
• 供给侧与合规成本的倒逼:合规要求若持续加码,经营门槛上升,淘汰低效与高风险门店的加速化将更明显。
• 渠道替代的持续性:即时零售在可被标准化与规模化的SKU上有强替代力,长期占有率上升将持续侵蚀线下OTC流量。
06|“高光时刻”已然转折,线下药店何去何从
依据当前可验证的事实与传导机制分析,线下药店的“高光时刻”已然发生转折:从以往依赖渠道与信息差获取超额收益的阶段,进入一个由制度、效率与渠道重构共同决定的阶层化竞争时代。这个变化不是单一事件所致,而是若干不可逆或难以短期逆转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稿意在梳理“事实—机制—趋势”的逻辑链,帮助行业观察者与从业者看到问题的本质与结构性根源;在此基础上,各方将不得不各自评估自身所处的位置与承受能力,从而作出适配。但这些适配属于战略与操作层面,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作为长期研究医药零售与中药饮片产业的观察者,笔者同时也是国内首个中药饮片产业互联网平台 荃豆数科 及其中药饮片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荃豆中药 的联合创始人。不同于纯粹的学术分析,我们在行业一线真实参与:通过数字化质控与供应链能力,“荃豆中药”不仅深度服务于中医院、中医馆、中医诊所,也为全国众多连锁药店和单体药店提供中药饮片供应。在药店“高光时刻”退潮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唯有真正把质量和效率做扎实,才能帮助兼营饮片的药店守住信任、渡过周期。
参考说明:文中对平台规模、即时履约扩张、电子处方推进与行业集中度等关键论断,参考了公开财报、行业研究及政策解读等资料。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中药材天地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