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一位中药材种植能手的致富经

2014-08-21 11:05 作者: 庞小琼 4075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天地网讯】

  49岁的周长霞是辉南县样子哨镇碱水顶村的一名农家女,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天麻栽培技术,依靠科技的力量成为吉林省天麻栽培领域优秀的农民专家、自主创业的企业家。她曾多次获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农村“双学双比”女状元、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等荣誉,最近,又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周长霞坚信,在田间可以播种幸福。

  6年磨砺走上科技路

  自1996年开始研究“天麻”人工栽培的周长霞,由于不懂技术,先后经历了四次失败,损失的不仅是金钱和时间。在经济窘迫、家人亲友埋怨与指责、自己情绪一度走向低谷的残酷现实下,她凭借着一股天生的韧劲和不服输的信念,开始向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的专家教授求助。经过专家的指导加上多年积累的经验,她努力地把握好了每个种植和管理环节,终于在第五次获得了成功,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问题,产出天麻鲜品280公斤,销售收入2万元,赚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谈起这段经历,周长霞常慨叹,只要怀揣理想,永不言败,成功的那一天终会到来。

  初尝甜头的周长霞并没有止步于此,2002年,她开始进行密环菌的提纯培养,通过无数次试验,提纯、复壮、驯化,终于提出了健壮、荧光强、本地密环菌菌种。2004年,建立了自己的菌种厂。在成功改良了密环菌种后,她又设想改良天麻品种,于是亲自到深山中收集野生的“乌秆天麻”,经过对野生天麻的多年提纯复壮,最终研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天麻栽培技术体系,培育出自己的天麻品种,命名为“乌美”,2005年,她培育的“长白山乌秆天麻”注册了“喜霞”牌商标,产品成功通过国家有机认证;2008年,她建立了现代化菌种厂,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年生产菌种20万袋,每年增加纯收入约20万元。2010年,“乌美”天麻被省农委、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成为吉林省目前惟一审定通过的天麻品种。乌美天麻配合有性繁殖技术,产量比原来无性繁殖翻一番,每公斤鲜麻价格比南麻高出40元。

  几年来,周长霞始终不忘科技给她带来的力量和改变,不断坚持科技攻关和经验总结。她参与编写的《天麻栽培200问》科普读物,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系列丛书。参与编写了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天麻地方标准,编写了《─DB22/T1189.1-2011无公害农产品天麻》1-6部分,对吉林省无公害天麻的产地环境条件、种子与种麻生产技术规程、菌材生产技术规程、商品麻生产技术规程、收获与加工、质量要求等提供了技术标准。2010年,她还为吉林农大中药材学院带培2名研究生。

  成立协会乡亲共致富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看到乡亲们都富我才舒坦。”这是周长霞初获成功时谈起的。她暗下决心,将天麻栽培技术与更多人分享,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2009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周长霞牵头注册成立了“辉南县喜霞林下中药材种植专业协会”,她任会长。目前,协会已有会员560户,协会主要经营林下人参、天麻、贝母、细辛、猪苓和其他食药用菌,社员种植面积5000亩,带动农户种植面积1.53万亩。

  协会组织机构完整,实现了“十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品种、统一菌种、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统一包装、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不但规范化天麻产销,还为向她学种天麻的群众提供种栽和菌种,进行技术跟踪。协会每年举办培训班10次以上,受训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提高了成员的合作意识、经营素质与生产水平。每年还积极配合开展全国科技周、科普日、科普大集、科普下乡等活动。

  几年来,合作社已在柳河、珲春、集安、抚松、白山建立了5个林下中药材基地,辐射带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21个县市区,形成协会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共发展天麻种植面积30万平方米,预计平均年产鲜天麻1050多吨。如今,合作社的产品已远销到广东、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会员户均增收已达10万余元。

  多年来,周长霞凭借着一腔热血和不懈努力,取得了成功也获得诸多的荣誉和成绩,如今她正带领着乡亲父老立足于田间,立足于科技,播种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致富之路。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药材基地里,白芸豆藤蔓下的木香、川乌舒展枝叶,长势蓬勃;中药材加工车间内,当归的醇厚药香萦绕鼻尖,工人们正细心翻晒着新鲜药材;物流园区中,新引进的昊天柏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紧锣密鼓推进全产业链建设...

中新网南宁8月27日电(记者黄艳梅)2025年中国(南宁)—东盟进出口中药材供应商大会26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企界人士、专家学者等围绕中国—东盟中药材贸易高质量发展开展深入...

据兰州海关统计,1—7月甘肃省中药材出口额达5382.9万元,其中,陇南市以3006.5万元的出口额占据55.9%的份额。近年来,甘肃中药材出口范围不断扩大,已覆盖东盟、欧盟、中亚及多个共建“一...

近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探索“中医药+数字”服务消费新模式。方案提出,积极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数字贸易示范区,依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

从“千年药乡”的历史积淀到“中国药都”核心区的战略部署,甘肃省陇西县依托丰厚的自然禀赋与深厚的产业根基,借助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样板区和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