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膏方热”背后乱象不容忽视(图)

2015-01-22 09:58 作者: 庞小琼 11342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天地网讯】

  
每年冬天的膏方季早已成为上海各大药店和中医诊疗机构的年终压轴戏。张衡年/摄影

  开方数量年均递增10%以上

  每年冬天的膏方季早已成为上海各大药店和中医诊疗机构的年终压轴戏,总能带来极高的人气和经济效益。岳阳医院门诊部的负责人透露,“因为需求量太大,去年9月15日就开始预约,预计整个膏方季将超2万人次,与前一年相比,总量保持10%以上的增速。”虽然各大医院纷纷开出膏方门诊,但知名专家依旧出现一号难求的现象。以岳阳医院为例,不少名专家的号往往遭遇“秒杀”。同样,龙华医院、曙光医院膏方门诊的名专家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上预约。

  数据显示,岳阳医院膏方门诊这个膏方季的预约人数同比增加10%至20%,龙华、市中医医院等预约人数增幅也超过10%。而从预约人群分布情况来看,中青年的比例占到四成,老年人占到六成。中医专家表示:“这两年来,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多,这一部分人群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确比较有进补的需求。”

  市中药行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最近3至5年全市开方数量年均递增10%以上,有的名牌药企甚至超过30%。顾客数量增多,原因除了25至40岁的年轻消费者所占比例日趋增高外,还包括家庭化消费趋势明显,以往尝过冬令进补“甜头”的老顾客在自己再次请医生开方购膏的同时,还会带来新的顾客。

  此外,随着膏方市场的人气日益火爆,这个膏方季的各类“膏方节”与膏方门诊一同登场。相关行业专家告诉商报记者,以往膏方销售主要集中在11中旬至12月底。而现在,膏方旺季受到膏方门诊和“膏方节”双重造势的影响,已经提早了一个月开始,且延后到了1月中旬,时间跨度上比以往拉长了足足一倍。

  膏方消费出现两极分化

  连年加入膏方进补大军,让不少申城市民如今也成了“专家”,“十全大补膏”、“十八味人参补气膏”等经典名方逐渐成为众多消费者购买膏方时的不二选择。然而,今年却有不少消费者反映,往日的经典膏方品种已难觅踪影。对此,商报记者通过调查后了解到,成本上涨、市场萎缩等因素,使得物美价廉的经典名方相继停产。

  近两年来,国内中药材价格涨幅累计达到40%至50%,辅料价格上涨20%至30%,膏方价格因此水涨船高,令原本“简、便、验、廉”的中药变身养生“奢侈品”。

  “膏方价格年年涨并不稀奇,只是2014年尤其明显,整体涨幅在20%左右。”一位在沪经商十多年的药材商高先生告诉商报记者,“膏方中必不可少的阿胶,去年大幅领涨。在进补季节开始前,东阿阿胶已达每公斤4000元,高端阿胶甚至涨到每公斤6000元,以业内每日服用6克的标准计算,日服用成本达到24元。正因为这样,许多膏方已经开始选择更为亲民的黄明胶甚至蜂蜜。不过,黄明胶也已涨至每公斤1500元至1800元。综合来看,膏方平均价格将从前一膏方季的1500元左右增加到如今的近2000元。”

  此外,与阿胶同为膏方滋补“四大件”的人参、虫草、燕窝,虽然受到高端滋补品市场萎缩的影响,但其价格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其实,通过梳理阿胶行业龙头东阿阿胶的企业公告后不难发现,从2010年到现在,东阿方面已经先后十次提高出厂价或零售指导价,终端零售价从2010年的400元/斤提高到现在的1986元/斤,涨幅高达396.5%。对于不断高企的价格,东阿方面称“驴皮资源日趋紧张,导致原料收购价格不断上涨”。

  业内人士高先生指出,日益高涨的定价已使膏方消费出现“分层”。据业内测算,膏方产品单价平均提价30%或减少10%的消费者,高端定制与经典平价的路线或进一步两极分化。

  成本中,近几年除了药材价格飞涨外,人力成本也上涨得厉害。

  同时,随着近年来“定制膏方”的流行,很多人追捧“一人一方”。廉价的经典膏方往往忽视广告宣传,导致消费市场急剧萎缩。虽然年轻人参与膏方进补的比率大幅增加,但他们大多对经典膏方知之甚少,这无疑让经典膏方的销量下滑,更加快了生产企业放弃经典膏方的趋势。
$pager$

  规模化现代化生产产品

  有中药行业协会的专家指出,供需市场决定价格,本无可厚非。不过,近年膏方市场过热、价格暴涨,确实导致部分商家和医疗机构一味逐利。业内普遍认同,膏方的毛利在20%左右,这样的效益在现今“微利当道”的药品零售行业着实充满诱惑力。

  沪上一家药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向商报记者透露,膏方消费热虽然是从本世纪初才培育起来的,但在这10年多里,膏方产品对药企的利润贡献率已从最初的1/5增加到1/4,到2014年预计将达全年利润的1/3.而这些利润增长的来源,主要依靠年年提价且销售量日趋庞大的高端产品。

  此外,中医行业经营混乱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例如,一些不具备开方资质的小医院、小药店、无许可证书机构纷纷混入“开方大军”。有的医疗机构和药店采用给回扣的方法,怂恿医师在膏方中加入昂贵细料,导致现在数千元乃至上万元膏方比比皆是。

  针对这些情况,目前上海市已启动膏方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并获得上海市质监部门立项。

  业内人士向商报记者透露,本市的膏方加工职业实训基地已经建成,其整体流程将突出两大特点:一是集约化,所有药店出售的膏方,都在这里集中制作,摆脱了以往的“前店后厂”模式;二是可追溯化,制膏的每个环节都有电子监控设备,消费者可要求查看视频,加工后的可见贵细饮片药渣归还客户见证处理。

  业内专家解释称,采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膏方产品,除了顺应“一人一方”的发展潮流外,还可以在不牺牲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天价膏方”的出现。

  发展依靠行政和市场手段

  膏方市场近年来发展势头火热,但不少专家却指出,膏方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败火”。中药行业协会的一位专家直言,仅从经济利益出发以及原料、处方、加工规范缺失,这是膏方发展的最大桎梏。不论是膏方还是其他中医药产品、服务,只有加以保护、利用和发展,才能赢得市场的长久认可。中医药原本就讲究“平衡”,市场越是大热,越是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现在很多医生在开具膏方时对其中医作用原理并无深入研究,而非正规的加工单位也无视生产规范,加之药材质量良莠不齐,这些都可能造成临床疗效不理想,也就会对膏方的进一步推广带来阻碍。

  那么膏方产业该怎样寻求良性发展呢?专家认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需要多方配合,可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依靠行政和市场的手段,多措并举规范市场行为。

  例如在政府监管方面,开具膏方的医生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对医生进行资质认定,其方可坐诊开方。其次,针对膏方整个产业链上的各环节,都需要设置相应的准入资质以提高行业门槛,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再者,针对膏方服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建立跟踪随访机制,完善膏方服务。

  另一方面,有生产企业的代表在去年底召开的沪上中药产业相关论坛上提醒,全面介绍中医药产品的作用机理,对维护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名誉至关重要。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来说,不能单纯地说“好”,不能清一色地宣传高价产品、新产品,对于消费者的宣传应该客观全面,让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记者宋雪)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生生之道——中医药非遗主题展”4月29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展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展示了近50项...

4月28日,成都市举行支持中医药产业政策媒体见面会,成都市卫健委、市经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博览局、彭州经开区天府中药城管委会公布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这些支持措施涵盖种植生产.....

28日下午,“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采访团来到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于2010年正式成立,是国家首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麻种子。全媒体记者杜磊4月23日,走进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B2层,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木柴味,400多个装满杂木与菌棒的蓝色塑料筐整齐排列在闲置停车位上。若非州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张乔会的讲解,很难想...

4月27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明安镇台梁村的田野上,种植大户贾二平正手持新签的土地流转协议,与村民们热烈讨论着中药材的种植计划。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