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同仁堂:走向海外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2014-11-05 14:21 作者: 庞小琼 2135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天地网讯】

  “我去过你们在英国伦敦唐人街的店,说实话,看上去应该是周围最不赚钱的店了。同仁堂这种海外的店,是不是都处于亏损中呢?”

  11月3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的传统媒体法人微博“从企业看信心”经济形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同仁堂。采访团记者向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书记陆建国如是问道。

  尽管在现代化企业发展道路上越走越顺,但作为一家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老店,眼下,同仁堂仍面临着各种“水土不服”的挑战。

  “同仁堂现在走出去了,但回过头来看,真正在海外门店看病和买药的,还是华人居多。” 陆建国坦言道,现在同仁堂在海外有106家门店,遍布18个国家和地区。“但外国人对中医中药依然不太了解,他们对中药药性的‘温热寒凉'、’阴阳平衡‘都理解不了。很多外国人都是西医看不了了,才来同仁堂试试。”

  陆建国记得,同仁堂在澳大利亚的一家门店,曾经接待过一对不孕不育的夫妇。夫妻俩在西医无效之后,才将信将疑地来到同仁堂。而直到妻子怀孕,他们才真正相信中医的疗效。

  “我们在海外都是没有广告宣传的,只有靠患者之间的口口相传,影响力有限。”陆建国说,50年代,同仁堂的产品走出国门。90年代,门店开在海外。他认为,到了21世纪,只有中药文化和中医理论走出去了,同仁堂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

  为了能够宣传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过去,同仁堂一方面和孔子学院合作,派专家到海外开展讲座。同时,同仁堂在自己的门店里,也会进行小范围的宣传。“但是影响还是有限的。”陆建国感叹。

  此前,同仁堂文化传承中心主任张志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将同仁堂中医文化在国外的推广,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

  “第一次到欧洲去讲课,题目是《中医文化中的天地人和》,结果,台下听得是一头雾水。” 张志红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远比想像中要大得多。
$pager$

  而除了文化上的“水土不服”,同仁堂在国外,还遭遇了法律法规的牵制。

  “欧盟很多国家都要求,所售药品要在当地有15年的销售记录。2014年,英国还全面禁售未经注册的中成药。”陆建国说,即使是美国市场,虽然有同仁堂的药,也主要是以保健食品进入的。

  “总的来说,欧美对中药还是不大接受。”陆建国认为,究其原因,与中西医理念和制定原理不同有很大关系。

  “西医是成分对应病症,中医则讲究平衡,用药性来支撑热或者凉。” 陆建国说,在一定程度上,国外的顾客还很难接受这种差异。也因此,他认为,在全世界推行中医,让中医理念走出去,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虽然漫长,但这些年来,同仁堂并未停止努力。

  2012年,同仁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亚太卫视签署合作协议,在香港成立北京同仁堂传媒(香港)有限公司,着力向海外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此外,老字号的传承,也包括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据陆建国介绍,2006年,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作为单独项目,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同仁堂的中药材炮制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正在申报的是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制作经验。

  “尽管现在是流水化的生产,但我们还是保留了安宫牛黄丸手工制作流水线。” 陆建国说,“创新不能失宗,老祖宗优秀的东西一定不能丢,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增加文化软实力。”(实习生 杜江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林)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记者宋雪)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生生之道——中医药非遗主题展”4月29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展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展示了近50项...

4月28日,成都市举行支持中医药产业政策媒体见面会,成都市卫健委、市经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博览局、彭州经开区天府中药城管委会公布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这些支持措施涵盖种植生产.....

28日下午,“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采访团来到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于2010年正式成立,是国家首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麻种子。全媒体记者杜磊4月23日,走进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B2层,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木柴味,400多个装满杂木与菌棒的蓝色塑料筐整齐排列在闲置停车位上。若非州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张乔会的讲解,很难想...

4月27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明安镇台梁村的田野上,种植大户贾二平正手持新签的土地流转协议,与村民们热烈讨论着中药材的种植计划。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