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冬虫夏草背后的疯狂利益链

2013-09-13 09:52 作者: 庞小琼 5629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天地网讯】

  在拉萨从大昭寺沿八廓东街往南走,不到300米的距离,一座规模不小的清真寺出现在藏式建筑群中,以此为中心,周围区域就是河坝林回民聚居区了。

  这里的人气并不逊于近处的八廓街,但与八廓街的游人不同的是,来这里的人几乎都奔着一个同样的目的,那就是虫草。

  在这片区域中,沿街两边的店铺几乎都是卖虫草的,有不下百家。在拉萨从事虫草生意的,以回民居多,久而久之,这里也就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清真寺虫草交易市场。

  虫草商人

  八九月的季节并不是清真寺市场最热闹的时候,但马进祥兄弟不到20平的铺子还是能有一天上百万的销售收入,他说这里每家店铺都是如此。而如果是在虫草刚产新的五六月份,可能还要翻倍。

  马家铺子里目前最贵的草,是今年产新的时候从西藏那曲收的,一斤能卖到12万的价格,这种草虫体金黄饱满,品相较好,在内地的药草店中,加上奢华的包装后价格还能飙升。品相最不好的断草,也要卖到七八万一斤。

  马进祥说,从事虫草生意多年,如今不像一开始那么辛苦,要多次去昌都、那曲等地区“收药”,产新的时候会有地区的藏民将新草带到拉萨来给他。

  和马家兄弟不同,更多内地来的虫草商人还是愿意直接去产区收草,一来少了中间的一道差价,二来也更放心。

$pager$  全国十几万做虫草生意的药材商,每年五六月份都是奔波于四川阿坝,青海玉树,西藏拉曲、昌都等主要的虫草产区,在产新的时候买进,储备销量。

  这种生长在海拔3500米雪线之上的草甸上的生物,以全年130吨左右的全国总产量,吸引着几乎所有有实力的药材商和投资客。在普通人眼里,它代表着“天价”,然而在经营者眼中,它却是闪闪发光的财富。

  药材商罗加万是安徽人,十几年前,为了做药材生意,举家搬来成都。从成都双流机场到西藏昌都邦达机场,每天只有一班航班往返。“五六月份机票很难买,遇到乘客多,等一个星期都没有回程票是正常的事”,罗加万说。

  在罗加万的记忆中,虫草价格的涨跌,可谓惊心动魄。

  自上世纪80年代中药市场开放以来,虫草的价格总体上是呈上涨趋势。90年代初国内市场虫草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000元左右,至2003年达到每公斤1.5万元左右。2007年,飙升至每公斤12万元左右的历史性高价位。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又一路狂泻至3万元,2009年后价格又开始突飞猛进,至今一路看涨。

  2007年,豪赌虫草的人们赚了个盆满钵满。据罗加万回忆,当年虫草产新的时候价格在4.5万每公斤,两个月之内涨到了11万。“那一年我们给零售商供货,货款还没收回来,价格已经涨了不知道多少倍了”,他说。

  2008年5.12地震发生时正值四川产区产新,很多人认为地震会对产量有影响,于是价格从地震发生的12号涨到当月30号,最高达到11万每公斤,之后就开始暴跌到3万多。

  由于虫草每年都是5月份的时候产新价低,然后随着消费一路上扬,所以很多人就在产新的时候以低点价格大量买入,囤积到春节前需求旺盛之时出手抛售,可是那一年,“很多人亏得想跳楼”,罗加万说。

$pager$  产草的村庄

  虫草利益链条中的另一重要环节,就是采挖了。毫不夸张的说,在产草的村庄里,这埋在土里的黄金就是他们活命的东西。

  每年五六月份,如果你来到那曲的一些镇上,会发现满大街的小贩在以每把30多元的价格叫卖一种看上去不值十块钱的锄头;如果你去那曲、昌都的各县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办事,会被告知政府机关的其他工作都已基本停顿,工作人员都被调配到各产草地的路口检查站维持秩序;如果你的车在路口、桥头被一群当地村民截停,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特殊的欢迎,陌生面孔在这样的季节出现在产草区,常常引起当地人戒备。而为了争夺产草的山头,村庄与村庄之间发生冲突,也是常有的事。

  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产草区的学校都会放一个多月的“虫草假”,各家各户的孩子都跟随大人一起上山挖草。

  天价也让虫草造假从下游环节上升到上游,为了增加虫草的重量,虫草的虫体里有时会被灌入铅粉。“虫草捧在手上,往上一抛,最先掉下来的那些,往往都做了手脚”,一些有经验的收草商人说。

  这种黄褐色的,个头比火柴稍大的东西并不好找,高原草甸上的积雪融化后,冬虫夏草的虫座埋在土里,露出细细的子座在地表,一般人几乎一天都找不到几根。

  当地人则需要弯下腰,或者跪下来,脸贴在地上,地毯式搜索才可能有所得,所以到了挖草的季节,藏民都是举家出动,在山上扎起帐篷驻扎。

  “那曲那边的村庄,前些年去的时候很穷,现在都盖了楼房了”,马进祥说,那里的村民都很富裕,有的举家到拉萨来买房,每年挖草的季节再回去两个月。

  虫与菌在土壤里的相遇,促成了藏民每年一次这样的特殊迁徙,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记者宋雪)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生生之道——中医药非遗主题展”4月29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展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展示了近50项...

4月28日,成都市举行支持中医药产业政策媒体见面会,成都市卫健委、市经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博览局、彭州经开区天府中药城管委会公布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这些支持措施涵盖种植生产.....

28日下午,“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采访团来到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于2010年正式成立,是国家首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麻种子。全媒体记者杜磊4月23日,走进州农科院地下停车场B2层,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木柴味,400多个装满杂木与菌棒的蓝色塑料筐整齐排列在闲置停车位上。若非州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张乔会的讲解,很难想...

4月27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明安镇台梁村的田野上,种植大户贾二平正手持新签的土地流转协议,与村民们热烈讨论着中药材的种植计划。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