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1、中国香精的沿革
香料工业(香料香精工业的简称)是一门造福人民生活的工业,它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与加香工业配套,使它们的产品具有香味和芬芳,达到满足广大人民对香和味的美好享受,以提髙人们的生活质量。香料工业是精细化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与其他化学工业既相同也有不同的特点,它还包含有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和栽培学以及动物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香料品质的优劣,除理化指标外,主要取决于香气、香味的好坏,目前香气、香味的感观指标,尚无仪器能测量,因此动用嗅觉来评定香气和用味觉来品尝香味是香料香精生产中的一项必要技术。
香精是香料的最终产品,是由多种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混合配制而成的一种产品,它可以直接应用于各类日化产品和食品等产品。在日化产品的15个大类200余个品种中香精起着重要作用,在食品工业产品中有60 %与香精有着密切的关系。香精用量在日化产品中为0.1 %〜2% ,香水类用量较大些,约为5%〜20%;食品中用量为0.05%〜0.3%,但它确实直接影响加香产品的使用价值与经济效益。
中国从殷商时代前后就知道使用香料,但都是采用天然芳香动(植)物原料制作的,例如动物的麝香、灵猫香;植物的花如玫瑰、桂花;果实如桔子、柠檬;树皮如肉桂;植物叶如薄荷、紫苏等;根茎有鸢尾、香根;植物籽有茴香等。明清两代统治者花费在香料上的费用十分惊人。随着近代科学进步,能从芳香原料中提取精油,又能用精油配制成香精。香精已成为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必须品,如洗涤产品、化妆品里有日化香精;糖果、饼干、糕点、饮料中有食品用香精;烟草中有烟用香精:现在有不少家庭在做饮料、馒头等食品时加香,若干工业产品也加香,可见香精用途之广泛。
中国香料香精企业以1921年在上海成立鉴臣香精洋行和以前的老德记药房为最早。华美药房等西药业仅是转销进口香精。继后叶心农三兄弟于1924年创立了百里化学厂,从天然芳香植物中提取精油。1927年由郑廷荣创立嘉福香料厂,抗战胜利前后新开设的也有多家,总的可以说香料香精是近代新兴工业的萌芽与发展,李润田(1894〜1960)于1932年买下了原鉴臣洋行的牌号,专门经营香料香精,并用重金聘请波兰人那格尔(S. Nagel) 为调香师,使鉴臣厂的“鹰牌”香精的质量得到提高,又陆续配制出化妆品用、皂用、食用、烟用香精,花色品种逐步齐全。
那格尔在鉴臣厂工作了四五年,于抗日战争前夕离职回国。他在鉴臣厂任职期间,协助李润田还培养了不少调香人才,其中有戴子莹、江清如、汪清源等人。抗战胜利后,上海香料香精行业组织成立了香料工业同业公会,推举李润田为同业公会主任委员。同时外货恢复了进口,这对新兴的各香料香精厂是一大威胁,幸亏已成立了同业公会,倡导只可进口香料而不可进口香精,国内的香精生产才获得一线生机。1949年后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植下,食品香精由化工商业部门组织收购包销,并下达计划和制定了食品香精的统一配方。1956年政府对香料行业进行整顿,根据各厂的生产方式和产品性质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了一系列关、停、并、转的措施,成立了有专业分工的几个公私合营的香料香精厂。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全国的香料研究所,作为香料工业的研究中心。中央食品工业部筹建了第一家国营广州花卉厂(后改为广州百花香料厂)主要生产天然茉莉花浸膏,接着全国有芳香植物资源的省份在杭州(墨红花、岩蔷薇)、福州(茉莉花、白兰花)、成都(柠檬、柑桔)、漳州(树兰)、桂林(桂花)、昆明(树苔、香叶)、南京(岩蔷薇)等地相继建立了地方国营香料厂。开始均以生产天然香料为主,但不久都同时生产了香精。
1958〜1960年间,各香料厂在“大跃进”年代影响下,企业追求产值、不顾需求、盲目生产,而化工商业部门又盲目收购,造成全国劣质香精积压近2400吨,给香料香精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后经轻工业部组织专业小组进行鉴定后,将不能改制的香精全部报废,到1963年由于加强管理,制定了上海、广州、天津、沈阳四地分片生产供应香精的管理办法,才扭转了不正常的生产管理局面,这是一次香料工业的教训。1966〜1976年“文革”期间,香料工业受到为“封、资、修”服务思潮的影响,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80年代初,中央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国门,接触世界,香料工业也不例外,积极与国际上的香料公司取得联系。开始时,国际上的香料跨国公司,如美国国际香料公司(IFF)、奇华顿-中罗亚公司(Givaudan-Roure)、哈门-雷默公司(H&R)、奎仕特(Quest)公司等于1983年到1990年间相继来中国,利用交流技术、介绍产品机会推销他们的香料、香精。国内各有关香料企业从中挑选并引进了部分品质优良在香精调配中确能起到显著作用的,而中国还未能生产的香料品种,从而推动了我国香精品种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这些香料也促使各地香料企业进行仿制、改良和创新,形成中国合成香料的蓬勃发展局,而带动了中国香精的不断发展。
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分期分批派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领导赴国外香料公司考察、培训,从1984〜1998年由轻工业部组团派出学习考察的就有7个团30余人次,分别到美国、瑞士、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又派出四批10余人去日本盐野株式会社、瑞士奇华顿公司、美国国际香料公司、法国香水化妆品联合会等进行技术培训。学习国际上的调香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增加了感性认识,这也对我国发展香料工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香精技术的引进
80年代末,有的地区香料厂从英国、法国引进一些日化香精配方;更多的是在上海、广州、天津、杭州等地从国外调香师技术交流中学习到一些日化香精和食品香精配制技术。在国外培训中,学习和掌握了日化香精不同香型的调配经验及食品香精中乳化工艺、美拉徳反应工艺等,从而改进了中国一些原有香精配方结构,增加了品种,提高了原有的质量水平。与此同时,从1987年开始,各地香料企业从国外引进高压均质机、高速剪切均质搅拌器用于乳化香精生产。原昆明香料厂从法国引进香精配料设备,上海孔雀香料公司、广州百花香料公司、杭州香料厂于1991年到1998年间相继引进色质谱联用仪、色谱仪,广州百花香料公司又引进原子吸收光谱仪、比重微量测定仪、浊度仪等检测仪器,对产品质量的检测提供正确和可靠数据,并在模仿国外香精和香精基打下定性、定量数据的基础。
中国香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国际上流行的新技术,并按照中国国情研制新的香型品种。八十年代前,中国日化香精仅有:花香型、檀香型、馥奇型等几种;至今已能生产:青香型、草香型、醛香型、东方型、复合花香型、海风型、森林型等。在日化香精剂型上,除液体外,还能生产微胶囊日化香精;在应用上已扩大到洗发精、浴液、洗洁精、摩丝、防晒类、驱虫类、香烛类、塑料制品、玩具制品、织物类等。
食品香精从80年代前仅有20〜30种以果香型为主的液体香精,至今已能生产:奶香型(鲜奶、纯奶、炼奶等)、禽肉型(鸡、牛、猪等)、坚果型(芝麻、花生、榛子、咖啡等)、蔬菜型(番茄、青椒、香芋、土豆、黄瓜、胡萝卜、红薯等)、茶叶型(红茶、绿茶、乌龙茶等)、蜜饯型(话梅、加应子、撖榄等)、酒香型(黄酒、酱香等)、调味型(酱油、蚝油、芹菜等);剂型上已扩大到:乳化、浆状、粉末、微胶囊。
烟用香精已从烤烟表香香精发展到能生产:烤烟里料香精、混合型表香香精、混合型里料香精、异香型烟用香精(薄荷、可可等)。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香精应用也在不断扩大使用范围。日化香精已逐步扩大到环境、装饰、日用工业品、玩具等的领域,如:空气清新剂、室内装饰材料、其他行业(工艺美术、塑花、墨水、油墨、纸张、油漆、地板蜡等)使用。
食品香精也逐步在扩大应用范围,如:菜肴及佐料类、小食品类、药品类、动物饲料类等,在植物蛋白类产品中也开始使用。香精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并进一步促进了香精的生产。
3、香精的科研
90年代开始,各香料企业纷纷建立加香应用研究室,从香精应用中探索加香产品的实际效果,观察其头香、留香时间、变色、稳定性、口感等变化,以提高香精质量的可靠性,并以加香试验结果提供给香精使用厂作为参考。
香精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科学,作为一个调香师既要有天然香料的品种以及生产方面的知识,也要了解合成香料的工艺路线,更应该熟悉所有天然和合成香料的香气、香味与它们的一般理化指标、溶解度以及它们香韵归属和相互间的配伍、协调和修饰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同时要有一些灵感,工作要耐心富有创造性,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与此同时,充分吸收前人和当代的智慧,不断开拓。目前国内仅有上海轻工高等专科学校(现改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设有调香专业,为各企业培养调香人员,而各大学均未设该专业学科。因此目前调香工作者多数来自其他专业,在工作岗位上锻炼成长。各香料企业间相互交流,或有计划的培训,或请国外调香专家来中国指导。然而关键还是自己培养和调香人员本人的刻苦钻研,这样就会有一批具较高水平的调香师培养出来。
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香精生产不论在质量、品种和产量上取得很大发展,但与国际上跨国性香料公司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例如调香师的技艺水平低,香料质量不高,香气像真性差,留香持久性短,品种不够齐全等。
香精质量的提高,关键是三个问题要解决好,一是调香技术的提高,二是调香使用的香料品种要齐全,三是香料质量要高即香气要纯,这三点缺一不可。调香人员的技术提高,要有一个统一规划,要强调练好基本功,循序渐进。香精要搞好,离不开香料,品种要齐,质量要高,虽然目前从国外引进比较方便,但是价格往往很高。例如杂环化合物价格普遍比国内生产的同品种高一倍甚至几倍,所以开发国内尚未生产的香料实在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应鼓励国内有关单位积极开发生产,对已开发的香料要求达到国际上的质量水平,以保证香精的质量。
国内香料厂应积极配备相关仪器,如紫外光谱、高压液相、顶空分析、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核磁等,以提高科研和检测手段。对模仿引进的香精和香精基,应积极剖析模拟,这是提高调香技术和香精质量的一条捷径。
开展国内独特品种的研究,应作为中国香精发展的重点,创制新香型,开阔新用途,提高香精在加香介质中的应用效果,包括稳定性、持久性和适应性等。使香精在加香产品中真正做到香气纯正、味道鲜美、无碍健康,满足应用单位和消费者的需求。
(本文摘自“百料汇”,经中药材天地网编辑整理发布)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
转自:贵州日报本报讯(记者余光燕通讯员伍丽杨德志)5月5日,在黔东南州天柱县坪地镇三叶青种植基地,10多名群众正在忙着搭棚、清理沟道、固定地膜,移栽中药材三叶青幼苗。三叶青属葡萄科藤本植物,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