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甘肃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2014-10-11 10:46 作者: 庞小琼 12343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天地网讯】

  (一)

  定西地处甘肃中部,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距省会兰州98公里。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现辖安定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93.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36万人,占12.73%。总耕地面积770.2万亩,农民人均2.9亩。陇海铁路及312、310、316、212国道纵贯全市,兰州—定西、兰州—临洮高速公路已建成投运,正在建设的平凉—定西、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及兰渝铁路亦途经定西。

  定西自古以来就以“千年药乡”著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主产区之一。据《汉代医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名医别录》等文献记载,所辖岷县生产的当归入药已有1700多年历史,世称“岷归”,在中药配方中有“十药九归”、“十方九用”之说,素有“岷归甲中华”和“中国妇科人参”之称。到明清时期,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已由野生发展到家种,开始规模生产。陇西等地生产的黄芪,以其根条粗大、质坚而绵、粉性足、药用成份含量高而成为芪中精品,梁代大药学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及”。渭河发源之地——渭源被誉为“党参故里”,所产白条党参,因其体胖梢长、皮肉坚实、品质优良而闻名。全市中药材不仅种植历史悠久,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各类中药材资源313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定西就有135种(植物药130种、动物药3种、矿物药2种),占37.2%;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定西就种植97种,占75%左右。

  定西市之所以为“千年药乡”和“道地”药材的重要主产区之一,是由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的。全市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气候的垂直性、水平性特征都十分明显,海拔1420—3941米,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无霜期120—160天,年平均气温7℃,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同时,大气、水质、土壤均无污染。这些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资源和生态环境,与中药材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相吻合,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和发育,也为开发绿色中药材产品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

  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依据全市中药材的道地特征和种植规模优势、品种品质优势、规模仓储优势、加工增值优势,提出将定西打造成“中国药都”,并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力促发展,使中药材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发展阶段。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占全省的49%、全国的8%,种植面积在全国地级市中稳居第一。其中当归25.8万亩,党参31.5万亩,黄(红)芪26.3万亩,分别占全省的73.6%、70%和65.2%,全国的60%、20%和40%。中药材总产量16.5万吨,占全省的39.7%、全国的4%。中药材产业总产值15亿元,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3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

  ――大力实施种子工程,良种繁育推广步伐不断加快。依托科研单位和陇西、岷县、渭源3个中药材科技园区,采取传统系统选育和辐射育种等手段,成功选育出当归、黄芪、党参三大中药材新品系7个,并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成果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其中岷归2号、渭党1号已认定定名。当归新品种(系)示范种植已占到40%,黄芪、党参新品种(系)均占到50%,在生产中发挥了显著增产作用。3个中药材科技园先后引进和驯化野生中药材品种120多个,筛选和成功驯化出防风、羌活、独活、丹参、红花、远志等30多个适宜全市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的品种,并试验研究了10多个品种的综合配套技术,建立示范种植基地50多个5600亩,对丰富当地药材品种资源、实现品种多元化、有效抗御市场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pager$

  ――全面加强GAP示范种植,原药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市上组织专家制定颁布中药材省级无公害质量安全标准9项,并在充分发挥当地科研推广机构作用的同时,积极对接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发出当归、黄(红)芪、党参等5个符合GAP种植规范的操作规程(SOP)。今年全市共建立中药材无公害标准化基地56.7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34万亩,其中GAP示范基地30.2万亩,并在全市形成了以岷县为主的当归、陇西为主的黄(红)芪、渭源为主的党参3个特色优势种植带。同时,全市中药材种植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订单种植占比在40%以上。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中药材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全市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渭源会川和岷县城郊、梅川、“当归城”等6个大中型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材年交易量达27.6万吨,交易额29.4亿元。陇西文峰、首阳两大市场常年交易的中药材品种500多个,其中大宗品种130多个,年交易量18万吨,交易额20亿元,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集散地以及北方大宗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陇西文峰、渭源会川、岷县“当归城”均建有 “全国中药材信息发布中心”,全方位为药农和市场主体提供产、加、销、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当地冷凉干燥气候资源优势催生了仓储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南药北贮”地域优势,涌现出了一批以陇西惠森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仓储企业,目前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已达10万多吨。

  ――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壮大,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市现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78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2008年实际加工中药材7.51万吨,占中药材总产量的46.2 %,加工产值7.4亿元,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中药半成品(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保健、美容化妆品等多个系列,其中中药饮片粗精加工企业64家,年实际加工中药材5.3万吨,加工产值4.34亿元。有17家企业已通过国家GMP认证,年内还有10家企业实现GMP认证达标。市内已通过国家GMP认证的甘肃扶正、岷海、众友3家中型制药企业,年实现产值近2亿元。甘肃扶正药业年产值超亿元,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中药制药行业骨干,拥有年生产大容量注射剂3000万瓶、中药胶囊2亿粒、颗粒5000万袋的能力。岷海药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投入生产的准字号国药有浓缩当归丸、六味地黄丸、丹参颗粒等21个产品,年可提取中药浸膏300吨,生产各类中药丸剂20亿粒、颗粒剂900吨、片剂30亿片、胶囊10亿粒,2008年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全市已建成中药材半成品(标准提取物)生产线5条、当归系列美容化妆品生产线2条、中药保健品生产线6条,这些生产线年加工中药材近2万吨,实现产值近亿元,还有中药材清洗、分级包装等初加工1.5万吨,年产值8000多万元。

  ――强化产学研对接,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市县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集中人财物进行联合攻关,目前共实施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2项,完成新技术研发10项并通过省级鉴定应用于生产环节。定西市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共同组建了中药研究发展联合实验室,在中药材栽培土壤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检测分析、主栽中药材原药有害残留测定、当归及黄芪多糖提取物、当归及黄芪指纹图谱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试验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依托扶正药业成立了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了贞芪扶正胶囊、中成药颗粒剂等系列产品。同时,市、县区农业部门按照无公害生产和GAP种植要求,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农药、新肥料引进试验筛选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储备和科技支撑。

  ――注重品牌质量建设,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优势不断提升。全市注册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地理标记4个、品牌商标40多个,认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个,当归GAP基地已于2005年获得认证。陇西、渭源、岷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分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党参之乡和当归之乡。甘肃扶正药业以本地黄芪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享誉全国,不仅成为“陇货精品”,而且被国家确定为中药保护品种和原产地认证产品。岷海药业所产“岷州牌”浓缩当归丸,被收载国家标准。渭源兴华公司所产“德林牌”归芪扶正胶囊获卫生部保健食品证书。
$pager$

  (三)

  今后,将围绕打造“中国药都”,秉承“绿色、道地、发展”理念,把定西建成中药材产业科学发展的“三大基地”和“两个中心”,即全国最大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和饮片加工基地、全国大型制药企业前处理和保健品生产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并经过5年努力,标准化(GAP)种植率达到80%以上,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发展到5万亩;中药制品GMP认证企业增加到100户,饮片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中药提取物生产线发展到20条,保健品生产企业发展100户;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符合中药材经营GSP要求的骨干商流企业发展到100户,中药材年交易量达到160万吨,中药材产业年总产值增加到38亿元。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实施种子工程为重点,完善种子种苗规范化生产供应体系。以优质种子种苗生产为突破口,加快实施种子工程,促进种子科研、生产、经营向一体化迈进,并形成完善的中药材种子生产供应和销售体系。依托中药材科技园区,联合市内外科研单位,充分发挥科研推广优势,进一步强化育种科研和新品种(系)引进筛选,以当归、党参、黄(红)芪三大主栽品种为重点,在全市不同自然生态区形成标准化道地和优势地产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并切实加强种子种苗市场监管,确保质量安全。

  第二,以推行GAP种植为重点,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遵循天然道地性准则和科学规律,促进道地和优势地产中药材向最佳适宜区集中,不断提升种植基地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全市中药材GAP种植扩大到80万亩以上,其中当归GAP基地25万亩、党参25万亩、黄(红)芪25万亩、其他优势地产药材5万亩以上。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产业内部协作,不断提高种植基地的组织化水平。

  第三,以促进精深加工为重点,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在提升原药质量、加大品牌营销的同时,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措施,不断扩大加工规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将陇西作为“中国药都”核心地,加快建设陇西现代中药材加工园区及岷县、渭源、漳县、安定配套加工园区,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集群式发展。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制药企业到定西设置前处理车间或生产分厂,不断扩大中药材加工规模。依托市内重点制药企业或对接国内大型药业集团,加快发展中药标准提取物生产。鼓励甘肃扶正、岷海、陇原中天、众友、金羚等重点制药企业,通过增加技术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名优产品做大做强。
$pager$

  第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提升新药现代剂型研发能力。依托定西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共同组建的中药研发联合实验室和甘肃扶正、陇原中天等龙头制药企业,联合省内外相关科研单位,制定科研计划,实行人才、课题、资金统筹管理,优势资源集成互补,加快构建优惠政策支撑,产学研结合,多主体、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中药现代化研发体系。在推进机制上,重点培育科技先导型企业,引导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竞争型转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扎实的技术创新开发、创立符合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以消费者青睐的名优特产品开拓市场、占有市场。

  第五,以强化现代营销为重点,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市内现有六大产地市场为基础,大力改善仓储、货运、信息平台和服务条件等硬件设施,进一步提升陇西文峰、首阳两大主导市场综合功能,使其真正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全国一流中药材市场。在全市各大产区中心区域,建设一批“市场+企业+仓储”或“市场+协会+仓储”的中小型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交易规模。采取政策引导、能人领办、部门服务等有效措施,大力培育种、加、销环节的中介合作服务组织,包括种子种苗、原料生产及购销环节的专业合作社等,为农民和市场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优质服务。充分利用当地干燥冷凉的气候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加快发展规模仓储业,使定西成为国内“南药北贮”的重要基地。

  (四)

  定西作为道地药材之乡,是一块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投资热土,而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又是一项朝阳产业,极具发展潜力。为了把定西打造成“中国药都”,也为了吸引国内外实业界和有识之士到定西投资中药材产业,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发展的意见》、《定西市加快工业企业发展扶持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规定了一系列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同时,正在加快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保障机制,而且每年筹措5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筹措1000万元以上财政资金用于中药材产业园区配套建设、种子种苗提纯复壮及繁育等。对生产能力在1万吨以上、通过GMP认证并投产和新建的中药材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申报省上给予资金扶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设立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快研究制定各类中药饮片的加工技术标准体系,并在陇西设立中药现代化研发孵化基地,加快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类人才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项目合作、担任顾问等多种形式参与定西中药材产业开发。对到定西投资兴业的高新技术人才,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对高新技术制药企业,均按15%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从事药用植物初加工的企业,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进入各类工业园区、新办的中药材加工、流通企业,根据其投资额和科技含量,市、县区政府在土地方面给予支持。

  开放而文明的定西市、热情而淳朴的定西人民,始终张开怀抱热忱欢迎国内外实业界和有识之士来定西投资发展中药材产业。定西这块曾经孕育过华夏文明的古老土地,定西这块接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洗礼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定西这块区位优势优越而又蕴藏勃勃商机的理想之地,一定会成为国内外客商和投资者们发展的沃土,一定会推动中药材这一人类健康之朝阳产业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近日,永善县水竹乡塘坝村迎来了一项创新农业实践——竹林生态系统中天麻仿野生种植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国家科技特派团竹产业组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专家团队共同实施,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当地特...

浙江日报讯(记者阮帅通讯员张峰)“一亩林地,两种收入!”近日,在嵊州市谷来镇丰田岭村,看到自家香榧林下种植的10亩芍药开出粉色花朵,村民丁英财喜上眉梢。作为“中国香榧之乡”,谷来镇有香榧林约5万...

近日,在铜陵市郊区铜山镇南泉村岩山组的林地里,药农们正忙着为林下种植的药材苗进行管护作业。他们头戴遮阳帽,身背喷雾器,穿梭于整齐排列的药苗间,细心喷洒,确保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放眼望去,绿意...

近年来,达川区立足气候环境条件和中药材资源优势,全力培育创建农业园区、种植基地,大力推广稻药轮作、粮药套种模式,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推动全区中药材种植产业蓬勃发展。目前,达川区种植中药材6.5万亩...

宣恩县椿木营乡有着“药材之乡”的美誉。贝母作为该乡栽培历史最久、栽植面积最广、产值较高的优质农产品,正以全产业链布局,释放出强大的发展活力,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眼下,正值高山贝母快...